随着欧美债务危机的愈演愈烈,危机逐步向更深和更广的层面蔓延,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也接连创出新高。9月20日,欧元对人民币中间价报8.7084的高位,创出近两年来人民币对欧元中间价的历史新高;21日,美元对人民币报6.3772元,升破6.38关口,并且再度创下了汇改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国内也在积极促进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香港、新加坡和伦敦等都着力设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种种迹象显示,人民币似乎在加速“崛起”,这将给国内商品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单纯从理论上说,人民币升值与人民币国际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实际运行中,人民币升值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力量。也正因为此,国际市场与国内对人民币“崛起”的理解有着较大的差别,对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国家而言,由于长期以来的贸易逆差,无论人民币是否国际化,人民币首先必须要大幅升值;而对我国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才是最终目标,而人民币升值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力。这样看来,短期内,或者在人民币尚未真正国际化之前,人民币升值可以理解是国内外的一个共识。
如此饶了一圈,跨境贸易结算也好,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潮也罢,其步伐的加快,只能对部分企业减少汇率风险有一定的帮助,毕竟目前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还不到7%。短期内对商品市场的实际影响就更小了,而真正影响的还是人民币升值。
众所周知,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商品进口而对出口有所抑制。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已成为铁矿石、铜精矿、铝精矿、橡胶等诸多大宗商品的进口国和消费国,按理应该能从人民币升值中获益,但也是我国对大宗商品的旺盛需求,使得国际市场商品被快速拉高,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对冲作用显得十分有限。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我国大宗商品进口平均价格上涨14.5%。其中天然橡胶、铁矿砂、原油、成品油、大豆进口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2.6%、37.5%、37.0%、33.9%和31.2%。而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升值幅度是4%和1%,对价格上涨幅度来说就是杯水车薪。
另一方面,我国又是机电产品的出口大国,今年前8月出口额占到总出口的近60%,出口产品包括机械设备、家电等,正是这些产品消耗国内进口的大量橡胶、铁矿、铜铝矿等大宗原材料商品。由于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国际经济增长乏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对人民币汇率变化相当敏感,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测算,如人民币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这就可能倒逼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使得大部分商品出现过剩,对价格产生压力。
此外,人民币升值,尤其是可预期的持续升值,对境外资金是一种吸引,资金涌入国内也会对商品市场形成冲击。目前欧美国家普遍实行低利率刺激经济,而我国上调利率抑制通胀,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来说,汇率和利率的双重差异对境外资金的一个极大的诱惑。8月份我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达3769.4亿元人民币,较7月份环比上涨七成以上,这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热钱”性质的资金。热钱流入境内,不但在利率和汇率上套利,还可能流入商品市场,进一步博取商品价格差。事实上,外汇占款一直是国内物价调控的一大难题,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就曾上演过类似表现。当时包括钢材在内的众多商品价格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不断攀升,但这种对价格的推升是具有极大风险的,一旦热钱获利出逃,商品价格将出现大幅震荡。
长期而言,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崛起”对中国将是利大于弊。但在这过程中,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可能成为主旋律,其对国内商品市场形成的冲击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