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太原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太原分站 >> 本地资讯 >> 回望“十一五”: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回望“十一五”: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来源:中国钢材网 编辑:管理员 2011年03月07日 11:26:08 打印

  编者按:2011年全国“两会”将于3月初在京召开,为服务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服务全国“两会”,全面展现“十一五”时期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光辉历程,反映我省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等各方面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山西省统计局利用翔实的统计资料,组织撰写了回望“十一五”全省经济发展系列分析系列报告。山西统计信息网现分期摘要刊发,供参阅。媒体可根据需要编发,但须注明“山西省统计局报告”或“来源: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信息网”等字样。

  产业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生产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集中表现形态,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对提高经济综合实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战略的重要组成和载体。“十一五”时期,山西工业经济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高端化和特色产业集群化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工业作为全省经济增长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已成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确定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具体内涵,即“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可以看出,该内涵既准确把握了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反映了中国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从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我国后工业化时期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对中国“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的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战略要求,确定了“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通过七条路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工业新型化的战略构想。 因此,深入分析“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结构趋向、产业运行轨迹,对山西工业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和转型跨越战略实施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山西“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十一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的持续作用下,我省经济成功地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工业经济较快扭转了增速大幅下滑势头,八大产业调整规划、煤炭资源整合效果良好,工业新型化迈出新步,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效果显著,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势头开始放缓,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主导产业地位明显

  “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工业发展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依托资源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省工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速度加快、总量扩大、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全省工业)增加值总量由2005年的1756.7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4446.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4.0%,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1.5%上升到2010年的48.9%。在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649.6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4237.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8%(按现价计算),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93.9%上升到2010年的95.3%;轻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07.1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208.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4.3%,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1%下降到2010年的4.7%。

  2.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有所转变,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

  “十一五”期间,全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整合重组、产业优化升级、强化节能减排等战略举措,扎实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工业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低效到集约、低碳转变,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省炼焦、化工、建材、电力、钢铁、有色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850.6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303.37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8.4%下降到2010年的28.4%。煤炭、食品、煤化工、医药、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等优势行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00.8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3211.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9.6%上升到2010年的72.2%。六大高耗能行业2010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5.7%,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3%,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3.工业传统支柱产业由大变强,新型化发展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围绕传统产业新型化的发展思路,以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为着力点,强力推进转型发展,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随着煤炭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我省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煤炭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全省煤炭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647.7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2559.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1.6%,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8.4%上升到2010年的57.6%。炼焦、冶金、电力产业素质不断提升,循环发展、节能降耗及产品结构优化初见成效。冶金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生铁、粗钢、不锈钢、铝的深加工能力显著提高,太钢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电力工业电力装机容量进一步扩大、输电能力显著提高,大容量、高参数的现代化发电机组和空冷节水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脱硫效率达到95%以上,实现全行业二氧化硫、烟尘排放达标,排放的粉煤灰实现综合利用,废水零排放。

  4.工业产业体系不断优化,新型优势产业发展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多元化产业体系取得明显进展。食品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51.2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28.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1%;建材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33.8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97.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3.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6.2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259.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9%;医药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8.8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36.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4.1%。

  5.工业产业结构特征明显,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高

  从资源密集程度看,全省工业产业体系中资本密集型产业处于主导地位,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十一五”期间,资本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512.3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3856.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86.1%上升到2010年的86.7%;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61.1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425.6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9.2%上升到2010年的9.6%;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83.3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64.3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7%下降到2010年的3.7%。

  二、山西“十一五”时期工业产业体系演化趋势的启示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本质上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系统,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性、市场适应性等特征。产业结构软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产业结构融合化和产业结构国际化四个方面。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运行轨迹来看,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找准内涵改造转型升级和外延扩张发展的着力点,要科学把握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培育新兴支柱产业的增长点,要处理好近期结构调整与长期转型升级的结合点。

  1.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是发挥产业规模效应的有效途径

  “十一五”时期我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重重困扰,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优势、以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尚未有效改变,产业体系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尚未有效转变。尤其是工业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在遇到较大的外部冲击时,经济就会表现为急剧下滑。面对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为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提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探索,通过整合重组,山西省煤炭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产业水平显著提高,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在由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的跨越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全省煤炭工业矿井数量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7.4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所以,坚持总量控制、产能置换、上大关小、扶优汰劣的原则,推进传统优势工业行业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工业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才能在转型跨越发展中有大作为。

  2.项目带动、技术改造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是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前提与保证,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加快技术改造投资是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动力。以项目带动集聚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通过技术改造投资突破工业产业体系装备落后的瓶颈制约,是山西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05年的25.8%上升到2010年的26.2%,其中工业投资增速由2005年的30.1%回落到2010年的22.8%。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60.6%回落到2010年的39.5%。工业产业体系投资转型明显,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煤炭、炼焦、冶金和电力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9.7%回落到2010年的65.2%,作为新型化改造的食品、煤化工、装备制造和建材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17.4%上升到2010年的25.0%。所以,把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首要任务,集中在传统产业改造、产业链延伸项目、新兴产业项目、自主创新项目等领域,新上一批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项目,强化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成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之必须。

  3.自主创新、品牌战略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有科技支撑,有人才、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保障。我省工业经济大而不强,其原因是产业发展单一,制造业发展缓慢,产业技术水平低,生产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企业多,处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要夯实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就必须抓好科技创新,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塑造具有核心价值的品牌,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以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发展应该更加关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领域,通过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来消除要素禀赋制约带来的不利影响。“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产业体系中,采矿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708.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651.1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0.3%上升到2010年的59.6%;制造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868.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3.8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9.5%下降到2010年的34.3%。目前全省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7个,中国驰名商标45件,山西省著名商标1143件。2009年我省R&D经费支出为80.86亿元,全国排名第19位,占GDP比重为1.1%,比全国平均低0.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我省自主创新不足、知名品牌少使工业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所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我省提高产业结构层次、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有效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三、山西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战略重点

  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是构建我省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关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首次确定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具体内涵,即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山西“十一五”时期工业产业体系演化特点与比较优势,按照袁纯清书记提出的实现工业新型化七条路径,我们认为山西省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要突出以下几个战略重点。

  1.以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为导向,加快制造业发展水平。国家“十二五”期间把改造提升制造业放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首位,将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及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带来机遇。山西工业制造业上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在特色食品加工、冶金、炼焦、建材、煤化工、医药、装备制造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附加值比较低,产业升级空间较大。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要把产业升级作为着力点,发挥庞大的采矿业优势,沿着产业链延伸、产业优势互补的方向,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利用门类齐全的工业制造业发展基础,以工艺升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品牌升级等工业制造业内升级路径,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高端化和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工业产业体系优势打造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发展平台。

  2.以推进产业高端化为导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家已经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领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工业行业分类上依然是制造业范畴,山西要依托产业资源配置的比较优势,在现有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上,在七大新兴产业领域圈定一批具有比较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产品与技术,实现重点突破,占领产业制高点,加快形成新的支柱性产业,使之成为山西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现代煤化工产业、生物产业、煤层气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优势明显,2010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6%左右,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全国水平基本能实现。

  3.以推进产业服务化为导向,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需要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局面。生产性服务业既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集中表现,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当前山西工业制造业设计、营销、品牌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的空间还很大。鼓励大公司大集团的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企业文化旅游等非制造环节,在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深化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支持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服务、售后服务、生活服务等外包给社会专业化服务企业。积极发展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咨询、设备租赁、会展服务、品牌策划、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创新,形成以信贷支持为主、综合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总揽,发挥各类园区的集聚功能,在中心区域大力发展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4.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发挥高新区产业集聚提升作用。充分发挥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以推进市域城镇化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与工业新型化战略相衔接,按照产业链进行布局,拉长产业链,增强关联度,以工业园区为基础,支持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搭建产业转移人才、技术、资本集聚的发展平台,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以提高产业规模效应。创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提高各类园区的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开拓和占有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产业和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集聚,使各类园区成为产业规模发展的核心区域,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纳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夯实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发展基础。

  5.以推进产业生态化为导向,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传统优势产业低碳化、新型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山西发展循环经济有广阔的基础,要使低碳经济理念深入煤、焦、冶、电等各传统产业发展中,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以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为契机,从企业小循环入手,向行业中循环拓展,实现区域大循环,使低碳化、绿色化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强化节能、节水、降耗、增效和环保措施促进煤炭、炼焦、化学、建材、冶金、机械和电力等支柱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山西资源循环利用的静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2010年,山西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投资完成3.3亿元,仅占工业投资的0.01%;工业增加值中,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为1.6亿元,仅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0.04%,居39个工业大类的末位。以推进产业生态化为导向,制定投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循环生产,推动产业循环组合,特别要瞄准焦炉煤气、煤层气、高炉气、沼气和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煤矸石开发利用,中水利用、煤炭开采矿井水回收利用等领域,上一些大的示范项目,建设循环工业园区,全方位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到环保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工作,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这对山西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至关重要。

  6.以推进产业信息化为导向,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所谓产业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围绕“四流三周期”,即物流、资金流、业务流、价值流和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构造以信息化带动其他要素流动的产业关联,实现产业发展由以物质与能量为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的转变。山西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工作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加快物联网研发与应用,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公共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构建山西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7.以提升战略支撑力为导向,积极发展现代能源产业。 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山西在传统能源产业发展上具有比较优势,向现代或新型能源产业转变潜力巨大,以提升战略支撑力为导向,就是要以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产为重要保障,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新能源开发,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煤层气、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为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

  四、完善山西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建议

  加快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对山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充分抓住我省列入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加快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强力打造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1.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平台。结合我省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基础条件,充分利用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政策环境,“十二五”期间山西工业经济运行应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按照工业新型化的要求,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以实现“传统产业循环化、优势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支持各产业集聚区依托区域比较优势构建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各集聚区根据比较优势选准、抓好若干个特色主导产业,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能源、资源、原材料等产业领域要依托现有基础拉长产业链条,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平台。

  2.以转型发展与招商引资为重点,提高工业产业发展的层次。加快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步伐,完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加强招商引资,承接国际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山西要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创新产业承接的思路,引导产业链与产业网络整体转移,尤其是要与世界500强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对接,弥补山西战略支撑产业的短板链条,承接战略新兴产业的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本地企业强化与大型企业集团的配套协作能力,使迁入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山西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点,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与水平。

  3.以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支撑,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微观基础。发展山西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要发挥重大产业项目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把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首要任务。以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抓手,着力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战略,引领全省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构筑再造一个新山西现代工业产业发展基础。要围绕省重点项目集中建设一批工业产业转型重大项目。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要发挥大企业支撑作用,集中培育一批以资产和股权为纽带,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以及军地融合的大企业。发挥各类园区、高新开发区产业优化发展的承载作用,重点打造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各类园区、高新开发区。完善和创新园区及开发区发展政策,提高园区和高新开发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及开发区的产业层次、科技含量、经济规模和产出水平,强化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微观基础。

  4.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为着力点,积极发展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充分发挥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产业提升的经验,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模式,支持企业重组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微观基础与发展主体是企业,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需要企业分工合作网络的支撑,发展现代产体系需要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加快形成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型企业为配套、无数小企业层层跟进的产业网络,使之成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有力支撑,构建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努力实现全省工业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山西省统计局 马双喜 刘香元 杨 健)

上一篇:山西今年启动建设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下一篇: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发生4.2级地震 震源深度约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