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公布的海关数据表明,中国出口进一步放缓的情况仍在持续。一些市场人士甚至认为,中国未来两个月的出口很可能进入个位数增长。
数据显示,10月出口金额同比上升了15.9%,低于上月的17.1%和“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月度调研”预期平均值16.1%,但与此同时,进口金额同比上升了28.7%,却高于“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月度调研”预期平均值21.7%,并高于上个月大约8个百分点。由于进口增速大大快于出口增速,中国10月的贸易顺差报170亿美元,远远低于市场预期的238.9亿美元。
正如之前市场所忧虑的那样,中国对欧洲市场的疲弱出口是出口放缓的主要原因,已经进一步放缓至7.5%,这已经是持续两个月低于10%的同比增速。
这也再次印证了决策层的判断,或可在未来将目前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适度放宽。
外需前景悲观
上月即有权威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高层在广东调研时曾指出,从现在开始到未来的一段时间,中国外贸形势已经相当严峻。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上月的例行发布会上也曾预计,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这几个月来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四季度和明年,至少明年一季度的进出口形势会相当严峻。
目前来看,外需信号指标传达的信息较为复杂。较为全球化的全球领先指标(GLI)以及官方PMI的出口订单指标都已经开始呈现出外需放缓的信号。但是,汇丰PMI出口订单指数却在十月有一个大的反弹。
澳新银行环球市场部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博客)(微博)在报告中指出,从未来两个月的情况来看,由于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中国未来两个月的出口很可能进入个位数增长。
“这将大大增加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尽管与投资和消费相比,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出口的明显减速也将对很多行业带来问题,并导致就业困难,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将增加中国经济从 软着陆 进入快速下滑通道的风险。”他说。
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博客)也同意此种观点。她在发给本报记者的报告中预计,出口增速将在未来数月降至个位数,出口和进口将双双大幅走弱。
适度宽松政策或将开始
欧债危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短期内的最大风险,已经呈现出走弱趋势,并必然影响到未来中国出口数据。
相当多市场人士据此认为,微观层面上的放松仍然需要宏观层面的配合,中国应该尽快调降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保证经济能够实现软着陆。
高盛高华中国宏观经济学家宋宇则向本报记者分析称,10月进口出人意料地强劲增长,除了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大幅增长及再库存因素,可能反映出此前的货币政策微调的效果,也是市场对于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放松的预期反应。
权威人士向本报记者解读,决策层将出口型中小企业所承受的压力纳入决策范围,并对此前适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作出微调。例如,今年余下的数月以及明年,外贸政策将基本保持稳定,包括加工贸易、出口退税、金融、保险及汇率政策。
而从市场情况来看,很多市场指标已经显示出政策调整的迹象。除了上个月财政支出加快,近期以来,反映市场流动性的上海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出现明显下滑,而一定程度上反映加息预期的人民币利率呼唤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的跳水。与此同时,据称很多商业银行也被允许一定程度上放松信贷,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而发行的金融债也开始获批,年底前发行的总量可能超过数百亿元人民币。
然而,在环球通视(IHS Global Insight)经济学家阿利斯泰尔·桑顿(Alistair Thornton)和任先芳看来,从七月就开始中止的加息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动作,仅仅只是中止了之前适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转为中性,并不是真正的放松。
他们对本报记者分析说,短期内,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风险和经济放缓,仍将是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虽然欧洲经济在九月有小幅复苏,但走弱已经不可避免。因此,中国出口会随着欧洲经济的走弱进一步趋弱。这也意味着,决策层很可能开始考虑出台真正的宽松货币政策。
刘利刚则进一步指出,将于本月底或下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是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关键时间窗口。
本网视点:6月份开始,各国对世界经济的信心下挫,随着时间推移,全球经济放缓更加明显。一般来说,出口订单反映全球经济形势有滞后性。因此,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从8月份出现走低。另外,随着全球经济放缓趋势更加明显,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外贸出口将进入“低潮期”。
目前欧债危机主要是政府的主权债务危机,对私营部门、个人消费影响比较小,迄今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有但并不大。但随着欧债危机的发酵,未来对国际及我国贸易的影响会不断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