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太原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太原分站 >> 本地资讯 >> 中共太原十大报告:为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不懈奋斗

中共太原十大报告:为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不懈奋斗

来源:中国钢材网 编辑:管理员 2011年09月01日 11:35:56 打印

  在中国共产党太原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加快科学发展 率先转型跨越为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不懈奋斗

  陈川平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太原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审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应对挑战、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创新发展、成果丰硕的五年。五年来,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九届市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7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1.98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迈出新的步伐,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节能减排目标提前完成,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成效牞全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4天。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国企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文化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教育、卫生、财税、价格等各项改革逐步深入,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外经、外贸和外资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对外交流领域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2010年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48%。

  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和一批专项规划,实现了"四规合一",城市功能定位更加合理。城建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五年完成投资额超过前十年的总和。迎泽大街改造、滨河东西路延伸、长风西大街打通、祥云桥新建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相继竣工,"省城十大建筑"基本建成,长风商务区初具规模,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持续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积极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大力推进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8%,跨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民主法制和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立法、监督工作成效明显,人大代表工作和常委会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基层民主活力增强。坚持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法治太原,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舆论引导工作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大型舞剧《千手观音》等一批精品剧目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太原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百校兴学"工程成效显著,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广电、体育、文物、人口计生、防震减灾、气象、人防、档案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民族宗教、侨务和外事工作迈出可喜步伐。老龄、关心下一代、慈善救助和残疾人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六连冠",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荣誉称号。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生建设工作力度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农村"五个全覆盖"率先提前实现,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1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一系列成果。理论武装工程扎实有力,各级党委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干部作风不断转变,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增强,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不断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日益完善,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制度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党风政风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同志们,太原的变化有目共睹,发展的成就令人欣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这得益于历届市委和老领导奠定的坚实基础,得益于省直各单位、驻并部队、武警官兵和兄弟城市的大力支持,也凝结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海内外朋友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中共太原市第九届委员会,向所有为太原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过去五年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第一要务,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创新体制,靠改革解放发展生产力,靠开放赢得发展新空间;必须始终把建设"两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必须始终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公平正义,确保省城和谐稳定;必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争创一流,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必须始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凝聚力量,共谋发展,为全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后劲不足,在全国和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下降,在全省的首位度下降;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开放力度不大,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市建设有待加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增大;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发展环境亟需改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少,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个别领导干部甚至消极腐败。我们一定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率先转型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太原发展的关键期。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突破,全球正在进入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的新时期。从国内看,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速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奋进,是时代发展的总航向。各省市相继提出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谋求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局面。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今后五年山西正处于加快发展向好发展的难得机遇期、转型攻坚期、大有作为的发展期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关键期的科学判断,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列,每年缩小一个百分点的差距、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为全国发展作贡献;走出一条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路,为资源型地区转型积累经验;要求太原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发挥好省会的龙头带动作用。全省各市纷纷提出实现转型的新路径、谋求跨越的新举措,三晋大地涌动着你追我赶、竞相突破的发展热潮。从太原自身看,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在全国和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下降,在全省的首位度下降,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和增长速度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分别由第17位、第10位下降为第20位和末位,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由第5位、第4位均下降至末位,在全省的首位度由21.5%下降到19.6%。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产业发展受限,新兴产业发展不足;资源驱动作用减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环境欠佳,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够,对资本、人才、技术的聚集效应不强;部分干部赶超发展的信心不足,士气不高。在国内外提高竞争力、抢占制高点的形势下,太原何去何从?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就能占据有利地形;贻误时机、无所作为,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可以说,这五年发展得如何,决定着太原将以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决定着太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太原是一座有光荣历史的英雄城市,我们的先辈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为共和国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全国十个特大型城市太原曾榜上有名,传承着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品质的太原人,完全有能力再铸龙城新的辉煌。太原的发展事关全省的大局,太原的振兴维系着全市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用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奋起直追,后来居上,重振太原雄风,追回那份本该属于太原的荣誉,切实肩负起引领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重任。为此,我们提出了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以此凝聚人心、提振士气,唤起并州儿女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豪情壮志,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力赶上新一轮发展浪潮,昂首跨入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重点是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和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前提是打牢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举措是强化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精神动力、人才智力支撑,基本方法是对标赶超。概括起来,就是建设"三个一流"、打牢"一个基础"、强化"四大支撑"、实施对标赶超。这一目标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率先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转型跨越的实质是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具体体现。一流的省会城市明确了太原转型的主攻方向、跨越的奋斗目标,贯穿了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全省负责的执政理念和发展追求,是科学发展观和转型跨越发展与太原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必须作为今后五年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始终坚持的战略思想。

  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就是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变传统产业占主导为新兴产业占主导,靠新兴产业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迅速扭转位次下降、首位度下降的局面,向一流省会城市行列迈进。建设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就是要抓住转型这个综改试验区的核心,充分发挥省会创新资源集中的优势,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率先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的路子。建设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就是要努力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汇集更多的资本和技术,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客商,有力地推动一流新兴产业基地和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建设,有力地推动太原城市群和"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格局的形成,显著增强省会城市的影响力、吸引力、带动力,不断提高市民的自信心、幸福感、满意度。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复苏期,尽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但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不会改变,这给我市招商引智提供了更多机遇。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太原城市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使我市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我省大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的"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省会综合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省委、省政府支持太原率先发展的力度空前,有利于我们赢得转型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效应。我市位居东中西三大经济区的接合部,毗邻京津,处于环渤海经济区腹地,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交通运输便利,综合商务成本较低;全市上下人心思进,谋转型、图跨越、求发展、盼富裕的热情高涨,正处于蓄势待发之时,具备了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击的条件。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任务艰巨而繁重,但这个目标并不是高不可攀,天津、西安、合肥等城市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合肥2005年的经济总量与我市相当,短短五年时间,通过大招商实现了新兴产业的大发展,集聚起强劲的增长势能,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合肥速度",目前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太原900多亿元。西安坚持不懈地推进自主创新,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落户生根,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近年来高新区平均每天新增13家科技企业、至少有4项成果实现转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都在30%以上。天津大力度提升城市形象,短短几年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规划设计一流、建设速度一流、管理水准一流,成为国内最漂亮的城市之一。别人能够办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够办到。只要我们对标一流,博采众长,把后现代优势发挥到极致,完全可以后来居上。

  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贵在自信,重在精神,成在实干,通向胜利之门的钥匙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打开心结,扬帆起航,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到达成功的彼岸;只要我们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发扬敢打敢拼、敢于胜利的亮剑精神,发扬忠于职守、不辱使命的敬业精神,发扬任劳任怨、追求卓越的奉献精神,大干快干实干,就能把蓝图变成现实;只要我们确立起人人有责、共建共享的理念,把"对标"作为推动工作的有效举措,调动起全市上下的积极性、创造性,瞄准标杆,人人动手,个个争先,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每个人自觉主动的学习、创新、超越,汇集成势不可挡的力量,就一定能谱写出转型跨越的新篇章!

  全市广大共产党员要全面把握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丰富内涵,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把思想统一到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上来,使之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全市上下更加积极的行动、更加有力的举措,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踏上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率先转型跨越为主旋律,以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为统揽,加快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步伐,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太原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

  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总的要求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定不移地走富民强市之路,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打造科技支撑新引擎,展示现代都市新形象,创造宜居宜业新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使太原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历史文化名城。具体目标是:

  ---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兴产业比重明显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优势产业和特色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跻身全国一流行列,园区的创新活力和人才高地效应充分显现,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 城市宜居度大幅提升。南部区域建设初具规模,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大增强。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东西两山生态恢复、绿化和汾河流域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城乡生态系统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实效。就业不断扩大,物价基本稳定,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房"全覆盖"和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全面完成,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实现根本好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推进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归根到底在于狠抓落实。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执政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党尽责、为民造福,办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做群众所期所想的好事,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要发扬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精神,紧盯目标,直面困难,不犹豫,不退缩,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之策、化解矛盾之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善于运用科学方法,采取对标管理、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精细化管理等方法推进重点工作,用科学管理的金钥匙开启高效务实之门。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勇于任事,提倡少说多干,反对坐而论道,努力营造恪尽职守、认真做事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

  三、率先转型跨越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最根本的就是要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履行稳定第一责任不懈怠,立足转型,着眼跨越,建设"三个一流",打牢"一个基础",强化"四大支撑",实施对标赶超,开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为此,要全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建设全国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

  太原正处于工业化发展期和产业转型期,必须把推进工业新型化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走"高端化、循环化、园区化、集群化、信息化"的路子,实施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

  着眼于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等产业,下功夫壮大规模,提升水平,推进省城主导产业高端化。以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为方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重型机械和矿用成套设备、铁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技术领先的重大先进装备产品,建设世界一流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不锈钢、高性能特种钢、高性能镁合金、高性能磁性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集聚一批研发团队和加工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深加工上下功夫,实现由"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转变,建设世界一流的以不锈钢和镁合金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产业和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培育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企业,尽快形成规模,建设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要以循环经济为基本路径,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深加工和制成品,提高附加值,促进产能大型化、生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市场高端化,培育竞争新优势。坚持上大关小、扶优汰劣,推进煤炭、焦化、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行业重组,拓展产业新领域,实现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产业内部以及关联产业间的循环,努力构建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发展格局。

  要把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作为产业转型的核心,作为推动整体实力大幅跃升的有效途径,强化政策引导,切实解决服务业层面不宽、层次不高的问题,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着眼于建设"环渤海和黄河中游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大力推进物流资源整合,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引进强势企业,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和园区,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着眼于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旅游中心",搞好对标和策划,开发建设体现三晋文化符号和元素的一流旅游线路、景区和景点,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唐风晋韵·锦绣龙城"品牌形象,尽快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着眼于建设"国际性专业会展中心",以能博会、中博会、晋商论坛为平台,拓展规模,丰富内容,扩大影响,打造会展业知名品牌。着眼于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把金融业作为推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融资方式和金融服务,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入驻省城,建设太原金融场外交易市场和保险改革试验区,增强区域融资功能。同时,促进商务服务、信息咨询、家政和社区服务等各类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大发展,显著增强现代都市型服务功能,建立起与新型工业化融合互动、与现代城市生活紧密配套的服务经济体系。

  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迫切需要大企业、大项目、大园区的支撑引领。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主动加强与央企、省企的合作,聚集、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强化集团式谋划、专业化对接、点对点公关,引进建设一批千亿级、百亿级、十亿级的产业转型重大项目,构筑新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要把开发区作为推进工业新型化的主战场,用好这块"金字招牌",加快扩容提质,创新体制,改善环境,做好大项目、好项目的土地储备,集中配置生产要素,促进项目和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企业集群扩张、优秀人才向往、创新活力勃发、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高地。

  太原要转型,不发展新兴产业没有出路;太原要跨越,不做大做强工业没有希望。这一理念必须牢固树立。我们要坚定不移、群策群力推动新兴产业大发展,让太原这座老工业基地再展雄姿,让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托起一流省会城市的宏伟大厦!

  2、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共同繁荣。

  要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借鉴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一批高科技、高标准、高效益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要把基地作为重要平台,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工程,实现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板块式发展。要加快培育一批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巩固提升带动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构建园区引领、基地支撑、龙头带动、农户受益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企"、"农超"对接,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完善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真正让百姓吃上质优价廉的放心农产品。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赋予县(市、区)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畅通资金、技术、人才渠道,充分调动他们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加大招商引智力度,走民营主导、园区承载、集群推进、循环发展的路子,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和园区,大力提升县域工业的整体实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县城、中心镇建设,促进人口、资源、产业向县城和园区集聚,形成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格局。

  坚持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扩大连片建设区域,提高档次和水平。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推进,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

  3、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建设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

  按照"扩大规模、提高水准、完善功能、彰显特色"的要求,以南部区域建设为龙头,引领老城改造,促进古城开发,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积极推动太原晋中同城化,展示具有历史感、生态性、文化味的龙城都市形象和现代化气派。

  高水平编制城市规划。对标一流,突出特色,进一步完善太原都市圈和南部区域规划,搞好重点地段、引领性项目、精品建筑设计。注重发挥规划的前瞻性、权威性,形成以南部区域为核心、老城和古城为重点、城镇为基础,统筹城乡的多中心、多轴向、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强化规划的严肃性,严厉制止一切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

  高标准建设南部区域。按照区域服务中心、创新科教先锋、交通枢纽门户、现代产业基地和文化宜居名都的功能定位,充分体现"现代化为基干、特色化为神韵、人性化为根本"的要求,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先行建设优美环境和基础设施,渐进拉开晋阳湖周边区域、晋阳古城大遗址等重点地段的建设框架,切实搞好建设项目的空间、环境和形象设计,加快建设一批一流的标志性建筑,全面打造历史传统与现代风貌相得益彰,山、水、城、林、人和谐共融的现代都市区。同步抓好产业布局和培育,实现产城一体化,力争五年内核心区初具规模。注重构建南部区域与老城以及晋中市区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现代化商务中心,推动城市重心南移。要创新建设模式,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公司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确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加强施工监管,确保把所有工程都建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成为承载现代文明的传世之作和塑造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

  用南部区域规划、建设和管理理念,引领老城改造,促进古城开发。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地铁、轻轨建设,完善快速化路网布局,构建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提高通达率。加强水、电、气、热等公用设施建设,提高气化率、集中供热率、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创新老城改造机制,统筹规划,连片推进,疏解密度,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坚持政府主导、区为主体、市场运作、让利于民,要把工作做到家,努力做到所有人都签订协议再动迁,五年内基本完成改造任务,城中村改造后要比"城市"还漂亮。适时启动古城开发,让龙城展现出浓厚的文化韵味。各县(市、区)要按照规划要求,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形成功能互补、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精细化管理城市。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对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引入企业化管理方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技术等手段,实现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常态化。引深城乡清洁工程,以开展分阶段达标活动为着力点,达到两年大变样、五年达一流的目标,再现"锦绣太原城"风貌。

  加快太原晋中同城化和城市群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协调功能、整合空间的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两市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实现互动、互通、互享,在同城化上迈出实质性步伐。落实省委"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战略布局,加快完善都市区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动现代综合交通网建设,引领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发展,构建太原城市群的基本空间框架。

  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大步迈进的古城太原,正蕴育着勃勃生机。山水形胜的禀赋是自然赐予的灵气,文化灿烂的底蕴是历史注入的魂魄,我们有理由相信,具有现代化气息、国际化水准、融自然灵气和文化神韵于一体的靓丽龙城,必将在不久的将来矗立在三晋大地!

  4、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把让人民群众呼吸到新鲜空气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多措并举,综合施治,努力建设蓝天白云之城和青山绿水之城。

  建设蓝天白云之城。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新上项目准入,实施节能减排达一流行动方案,使工业企业达到同行业一流排放水平。加快清洁热源和管网建设,突出解决好城中村土小锅炉污染问题,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加快"气化太原"步伐,大力推进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使用,实现城镇居民和工业用气全覆盖,不断提高农村气化率。加快"净化太原"步伐,促进产业向循环化、低碳化、生态化转型。全力遏制各种扬尘污染,有效治理汽车尾气。强化各项管理措施,落实节能环保责任,彻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宜人景象常驻龙城。

  建设青山绿水之城。加快"绿化太原"步伐,以东西山为重点,创新绿化机制,充分发挥公司的力量进行生态建设。引水上山,加快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绿化工程;继续延伸汾河生态走廊,抓好市区公园、游园和山边、路边、村边的绿化,提高城乡绿化率,构筑省城生态绿色屏障。大力实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严格保护水源地,强化水资源管理;全面整治13条边山支流,改进治理方法,努力使河道成为"水清、岸绿、景美"、市民可以亲近游览的城市景观,让"山如黛染、水似碧玉"的旖旎风光再现并州大地。

  5、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引进,建设全国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

  创新决定未来,人才支撑发展。要以服务转型综改试验区为重点,实施自主创新跨越行动方案,整合省城创新要素,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紧紧抓住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将太原确定为资源型经济转型自主创新基地,力求在政策、资金、项目上得到更多支持,将一些重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布局到我市。坚持科技进步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高端人才,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支持产学研联盟,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大力开发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力争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现代都市农业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加快成果产业化步伐,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促进资源转化和综合利用,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全力推进园区大发展,努力建设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和高科技企业聚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引导科技资源向园区、企业集聚。加大政府投入,激活民间资本,建立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以转型跨越发展需求为导向,实施创新人才培育工程,重点抓好"869"人才发展计划,加强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采取团队引进、项目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一流人才来太原创业发展。发挥校友会、联谊会、同乡会、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海内外招才网络。对标一流,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政策,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消除户口、子女教育和就业等制约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汇聚、创新财富充分涌流。

  6、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化转型跨越发展的精神动力支撑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全体市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加强宣传舆论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形成健康向上的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先进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城市核心价值观,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太原、建设太原的巨大热情。加强城市形象设计、文化标识的研究和宣传,精心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大力推进城乡文化创新,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形成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振兴文化产业,打造晋祠、双塔景区等文化景观和品牌,扶植壮大文化产业集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恢复建设一批体现城市演进轨迹的历史街区、景区。繁荣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创作一批精品力作,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7、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目的是为了群众,方法是依靠群众,标准是群众满意。民生问题抓好了,我们的事业就有了力量源泉。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种责任和追求,既要普遍关心,又要重点关怀,使太原成为最有人情味、最有幸福感的城市。

  要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围绕解决好根本性和普遍性的民生问题,坚持不懈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保障民生能力,惠及全市人民。加强政府创业引导平台建设,支持自主创业,以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加大投入,均衡资源,提高质量,继续实施"百校兴学"工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重视体育事业,加快"健康太原"建设。

  要从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抓起,时刻把民生放在心上,多算百姓的生活账牞多想百姓的关注点,多听百姓的心里话,多办百姓的身边事,及时回应群众期待,提高民生工作的针对性、感召力。突出稳定物价工作,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价格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着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强化生产流通全过程监管,筑起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防护网";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强化政府职责,实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房全覆盖,让棚户区居民尽快住上新房;破解交通拥堵难题,借鉴先进经验,改善交通管理,倡导绿色出行,创造便捷畅通的交通环境。

  要从最困难的群体抓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城乡低保户、优抚对象、下岗困难职工、孤寡老人、农村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的帮扶力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扎实开展干部下乡包村活动,积极探索以项目带动产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扶贫开发机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大力扶持革命老区建设。发展老龄、慈善、红十字等社会事业,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要从基层党组织抓起,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的工作体系,整合资源,构建网络,健全机制,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定期深入百姓家中,了解他们的苦处、难处、痛处,把民生工作延伸到基层、落实到基层,为群众提供常态化的服务,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要矢志不渝地抓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项工作,坚持不懈地办好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情,让全市人民安居乐业、笑脸常在,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8、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牢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一流省会城市建设大局。要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把社会管理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努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生动局面。

  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以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及时化解、妥善处置社会矛盾。加快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应急处置"三道防线,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使各项决策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加大信访工作力度,完善矛盾排查联调机制,全程跟踪监督,做到案结事了;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抓早、抓小、抓了。要强化社会管理责任制,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要严格考核奖惩,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这个大局。坚持依法管理,提高法治化水平。通过综合治理,确保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各类案件下降、信访总量下降,社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全方位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要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方法创新。要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协调社会关系,促进公平正义,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重点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推出一批新举措,创造管理新经验,让社会管理的"太原模式",为全国、全省的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不负中央和省委重托。

  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坚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真抓实干,强化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落实各项制度,严格目标责任考核,突出抓好煤矿、非煤矿山、交通、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管理,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夯实本质安全基础,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9、深化改革开放,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是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动力之源。要加快以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提高市场化水平,切实激发转型跨越发展的内在活力。

  转型综改试验区作为大机遇、大品牌、大载体,是全省的,首先是省会的。要围绕产业转型、自主创新、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抢先机、敢于试、大胆干,不等、不靠、不怕,从每个人开始,从具体项目开始,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大方向,符合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抓紧干,不迟疑,在用好政策、创新机制、探索路径上先行先试,为全省积累经验、作好表率。要突出改革的先导性,把建设太原综合保税区作为当务之急,确保尽快建成投用,为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加快招商引智步伐创造有利条件。要增强改革的配套性,对标国内外先进做法,努力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治理修复、经济转型和增收富民的协调联动。要强化改革的示范性,在高效运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建立替代产业发展促进机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补偿机制上闯出新路。要注重改革的实效性,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区土地整合利用、重点转型项目及城中村改造用地保障、完善资源税等改革,依靠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先导效应,打开一条率先转型跨越的快速通道。

  加快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盘活城市土地、空间、公用设施等存量资源,做实做强融资平台,探索多种融资模式,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建设,破解资金制约瓶颈。理顺市县财税体制,保证基数,增量共享,调动两级做大"蛋糕"的积极性;优化支出结构,完善转移支付政策,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土地征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和其他各项改革。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招商引智的力度决定转型跨越的速度,必须把招商引智作为建设一流省会城市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作为各级干部的一项经常性任务和基本功,牢固树立"发现即发展、开放即发展、招商即发展"的观念,千方百计引商聚才,让一切有投资愿望的人找到机会,一切有合作意向的人找到伙伴。要以商招商,以才引才,一引十,十引百,努力形成万商云集、群贤毕至的局面。在继续做好传统招商引智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海外侨胞、台胞和海归人士的作用,充分发挥央企和属地大企业的作用,充分发挥本地、外地商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国内外友好城市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发达地区能够给我们提供帮助的人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政策激励作用,千方百计聚集一大批世界500强和全国500强企业落户我市。招商引智既要调动县(市、区)、园区和市直部门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打好整体仗,加强领导,定期研究,统筹协调,信息共享,形成联动效应。加强与中部省会城市的联合协作,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环境是关键。要以建设效能政府为重点,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政务环境"对标"活动,打造全国一流的发展环境。要实施流程再造,实现审批事项进大厅,一个窗口进出,达到流程一流、速度一流、服务一流,推行电子政务,严格管理监督,确保高效运转。要结合开展方针目标管理,创新绩效考核办法,使之更加科学,奖优罚劣,改进工作。要加强政府文化建设,大力倡导为党尽忠、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忠诚意识,勇于担当、履职尽责、追求卓越的责任意识,雷厉风行、主动作为、说到做到的执行意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让市民满意、投资者满意、基层满意。

  民营经济是建设"三个一流"的生力军。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要不断强化扶持引导政策,用好用活充裕的民间资金,推动民营企业全方位创新创业。坚定不移地引导资源型民营企业实施循环化改造,大张旗鼓地扶持民营企业投资新兴产业,理直气壮地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南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老城改造,满腔热忱地鼓励民营企业投入科技创新。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就是支持发展的氛围,改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着力解决融资难、担保难、用地难等突出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

  10、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建设一流省会城市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努力在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监督实效、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依法做好选举任免工作上取得新成效,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人民意志。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公共事务。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坚持和完善有关重大问题协商、"双月座谈会"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巩固同党外人士的联盟。切实做好对台、民族、宗教、侨务工作,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加强依法治市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法治太原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坚决制止不作为、乱作为。积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文明、便民。发挥调解组织、律师所、公证处等机构的积极作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认真开展"六五"普法,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巩固创建"双拥模范城"成果。

上一篇:打造"未来领袖" 太钢加入"中国全球运营领袖"项目

下一篇:山西省出台10条措施稳菜价 清理整顿社团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