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钢贸业犹如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要进去,里面的人想要出来。这种“围城”现象折射出什么呢?值得关注。
曾几何时,钢贸业是一座令多少人向往的“围城”!当年,来自福州、温州等地的“掏金者”们,从穷乡僻壤中走出来,闯入上海这个掏金地。在钢贸业的“围城”里,凭着他们的勤奋和胆略,掏得了第一桶金。这些在“围城”里的钢贸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如今不少人已成为“钢贸大佬”,个个都是身价不菲。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这些钢老板却在试图突破钢贸业的“围城”,甚至改行另谋他业了。
那是一个严冬的夜晚,申城白雪皑皑,寒风凛冽。坐在记者对面的钢老板脸色苍白,面容憔悴,一副疲惫的模样。“钢材生意这碗饭,现在越来越不好吃,不改行不行呀!”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的表情,给记者留下的印象刻骨铭心。
“你的公司去年的经营情况不是蛮好的吗?”记者有点惊愕。这位钢老板向记者坦言道:“不瞒你说,去年钢材贸易这一块是亏的。在这一年里,凡是从钢厂订货的钢材,没有一吨是赚钱的,还好其他副业上赚了一些钱,能够弥补钢贸的亏损,算是打个平手吧。”
记者对这位钢老板在上海的钢贸“围城”里闯荡的经历很清楚,十多年来一直在跟踪报道。如今,这位钢老板试图突破“围城”,准备改行涉及金融业,而且已经付诸实施。据他说,金融业尽管有风险,但如果再在钢材贸易上干下去,企业是不可能再持续发展了,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看得出,钢老板的突破“围城”主意已定。他说,尽管前面的道路坎坷不平,但也要尝试一下。往前一步,或许柳暗花明又一村。
同样,另一位钢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今年他的公司已经大幅缩小钢贸的经营规模,现在公司里从事钢材贸易的只剩下3个员工。他计划下一步将投资转向其他行业。这位钢老板说,他在远离上海的一个小镇里圈了一块地,准备打造个绿色食品基地,再盖几幢小楼,让城里的钢贸商到这里来休闲度假,回去时可带些没有农药污染的绿色蔬菜。远离竞争激烈的钢贸业“围城”,在这田园风光里尝试一下农业生产的乐趣,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和情趣。
而更多的钢贸公司老板,则把突破“围城”的目标锁定在二线、三线城市。他们感到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钢贸业的路正越走越狭窄,而在二线、三线城市,钢贸业“围城”还处在建设发展的大好时期,前景十分广阔。上海有家钢贸公司在营口围地,搞了一个偌大的钢材物流基地,既做钢材贸易,又搞钢材物流,还兼营商业地产。这比起继续在上海滩的钢贸业“围城”里苦苦地死撑,要强得多了。刚刚在江苏常州投建龙成钢材城的上海一家钢贸公司总经理也说:“上海钢材市场已显现出了饱和态势,众多老板正走出上海滩,寻求新发展。”
那么,钢贸业的这种“围城”现象折射出什么?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部分钢材经营商突破 “围城”,这说明时下的传统性钢材贸易模式正在受到电子网络和期货的金融属性冲击,一批老的钢贸商越来越不能适应。他们的传统贸易模式和经营理念,在钢材交易模式日趋多样化的今天,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很难继续生存发展。果断地冲出“围城”,另辟蹊径,或许是最佳的选择。
此外,二线、三线城市是未来建设发展的热点,也是钢材需求的亮点。这里的钢贸业“围城”正在大兴土木地建设中,而且这里的贸易模式也相对传统。上海的老一辈钢贸商,凭借着自己在十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在那里重操旧业,还可以大干一番。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上海钢材经营者突破钢贸业“围城”,实施经营战略转移,还须进行深入的调研,周密谨慎地部署和规划,不能一阵风似地盲目“突围”。对突破“围城”后的去向,转营什么行业,投资什么方向,都要谨慎。目前已出现到处办钢材市场的怪现象,如福建的钢贸商仅在江苏一带就建立了80多家钢材市场,且大都是简单重复以往的经营模式,没有适应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趋势,忽视了对传统钢材市场的升级改造。钢贸商应清醒地认识到,就目前来说,这些二线、三线新兴城市圈,远不如上海城市圈的钢铁需求庞大、辐射范围广阔,盲目地兴建钢材市场将适得其反。因此,钢贸商在突破“围城”时,在异地建立钢材市场或钢材物流中心时,需要周密谨慎地部署和规划,不要被种种“诱惑”所吸引,切忌贸然盲动。
突破钢贸业“围城”,钢贸商面临的路途虽然坎坷,但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