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GDP就是马车,那么“消费之马”甚至被马车反超了,“十二五”规划明确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是让消费之马回归本位,当然,配套措施必须同步跟进。
16日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居民收入增幅将超过GDP增幅,即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则在7%以上。
长期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大多低于经济总量GDP的增速。结果就是,宏观经济总量在规模上表现繁荣,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却始终缺位。16日发布的央行调查就证明了这一点,相关统计显示,居民消费意愿降至1999年以来最低,甚至要低于次贷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期的状况。这与当下的经济形势形成鲜明反差,毕竟中国经济早已经走出了次贷危机的阴影,已显复苏态势。按照基本经济规律,此时应该是消费意愿稳步增长之时,却反而陷入低迷,这种反差值得思考。
其中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投资和出口往往能够在刺激政策带动下超越在前,而消费则严重拖后。由于经济总量增速远快于收入增速,消费意愿则与收入水平直接相关,如果我们说GDP就是马车的话,那么“消费之马”甚至被马车反超了,如何能够期待消费水平提升呢?所以“十二五”规划明确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是让消费之马回归本位的必须举措。但是仅靠这一政策,仍然无法让消费成为“带头马”,其他的配套措施必须要同步跟进。
首先必须要明确“消费为先”的增长理念,因为投资和出口不可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面对危机可以扩大投资,但是当年的投资建设在若干年后会变为供给,没有消费需求的消化,只会让危机延后。出口则高度依赖海外市场,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则毫无作用。有鉴于此,在基本经济发展思路上应该明确刺激消费为首,并由此出发全面梳理相关政策。
刺激消费增长,提升消费意愿的思路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八个字:“有钱可花、有钱敢花”。就此逻辑而言,提升居民消费意愿的政策就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央行不可能直接给老百姓发工资,政府除了规定最低工资水平,也无法强制要求提高企业员工工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突破口就是财政让利于民,大幅度地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费,以财政短期内的转移,实现体制性发展的真正突破。北大教授夏业良的测算显示,中国内资企业实际税负在40%左右,压力之大堪为全球前列。因此,减税让利给企业与公众势在必行,个税起征点理应规律性稳步提高,企业税负也应该稳步降低。笔者建议以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营业税为减税突破口,让企业能够有更多积累反哺社会与员工。
其二,“有钱敢花”需要消除公众消费的后顾之忧,这不仅需要保障机制的完善,也需要提升政府部门的应急能力。社保机制完善方向明确,主要就是医疗、教育、养老三个部分,尽管相关资金投入不断增长,但仍难以满足需求,仍需进一步加大投入。保障能力提高了,才能消除公众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
扩大居民消费意愿势在必行,但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同步,只是一个开始。(马红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