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末,山西银行业资产规模达20068亿元,继2007年上半年突破万亿元之后,再度突破2万亿元。第一个万亿元从1949年至2007年6月,历时58年。第二个万亿元从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不到3年,比第一个万亿元缩短了55年。
6月末,全省银行业资产总额进一步达到20330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01%,资产总额排全国第十四位、中部六省第三位。银行业整体规模3年翻番,不得不令人惊叹、振奋。
一
2009年2月5日,晋商银行成功组建,实现了社会各界企盼已久的山西本土银行的梦想。2010年2月2日,首家外资银行入驻山西,填补了山西省外资银行的空白。
晋商银行崛起,外资银行入驻只是山西省银行业改革成果的缩影。
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山西银监局坚持"树立新理念,探索新实践,创造新成就"的"三新"工作思路,不遗余力地推进改革,大力服务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全省银行业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中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与此同时,全省非银行机构发展迅速,山西焦煤集团、晋煤集团、阳煤集团等三家财务公司相继挂牌开业,其中山西焦煤集团财务公司是5年来银监会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批复新设的财务公司。银行业服务投射力也有了新突破。彻底解决了省内41个乡镇的金融机构空白问题,实现了空白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支持银行业机构向基层延伸,县域金融服务得到丰富。6家村镇银行先后开业,目前还有4家村镇银行和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筹建。
二
2008年7月31日,"中部崛起·旅游业先行"首届高层论坛暨旅游业振兴银企洽谈会现场,山西农行10亿元助力山西省五台山等景区建设。2009年,银行业机构参与支持省级重点工程项目银团贷款签约,支持重点项目159项,银企签约2365亿元。
在金融危机袭击下,全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鼎力支持全省经济 "调结构""保增长",为山西省经济企稳回升、平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坚持以支持经济发展为己任,围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统筹经济金融相促相长。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既做好"保增长"的文章,又做好"调结构"的文章,"抓大"不"放小","热工"不"冷农",把握支持调控之"度",做到"保"得科学、"压"得合理。大力加强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协调发展。
近年来,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倾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先后出台银行业支持全省经济发展"十条具体措施"、银行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银团贷款的8条意见,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快项目对接,支持重点工程建设。2009年银行业新增贷款1873亿元,是2008年全年贷款投放量的2.5倍,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成效非常明显。2009年银团贷款增加119亿元,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五;2010年1季度发放银团贷款230亿元,涉及交通、电力、煤炭等29个项目。
三
2010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占比6.48%,降到历史最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较3年前减少235亿元和下降8.72个百分点。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已经连续7年保持余额和比例 "双下降",不良率自2009年3月份以来连续16个月保持个位数。
这一成绩取得,是与严格的信贷管理分不开的。近年来,全省银行业机构坚持风险为本,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净化银行队伍,规范信贷管理,全力强化维稳,严防大案要案。2008年深入开展了案件隐患和操作风险"大教育、大讨论、大监测、大评估、大整改"的"五大"系列活动,广泛实行"八项"防控制度。2009年组织在省内各市召开银行业案件防控警示教育大会,突出对基层机构、一线员工的教育力度,全省累计参加人数达2万余人,强化事前严防;同时,出台案件内部结案暂行办法和案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强化事后严惩。2010年开展"案防攻坚年"活动取得成效,上半年,全省银行业未发生案件。2009年案件数量较上年减少19起,下降59.4%。
山西银监局局长邓智毅表示,再用3年时间,山西银行业资产总额将再增加1万亿元,到"十二五"期末,山西银行业资产总额再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