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太原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太原分站 >> 本地资讯 >> 温商跑路的现实隐喻

温商跑路的现实隐喻

来源:财富中文网 编辑:豫言 2011年10月18日 10:36:45 打印

导读: 纽扣、开关、皮鞋、打火机“四小件”承载了温州经济第一次转型的重担,在物质匮乏的80年代大放异彩。纵观这一时期,温州工商业的苏醒带有自发的蒙昧色彩。作为计划经济的“漏网之鱼”,温州长期游离于体制之外,却在无意间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草根商人野蛮生长。

  温州经济的腾飞,始于贫瘠现实的挣扎。此地地少、山多,几乎没什么自然资源,既无农业之便,也无资源之利,只能从商业上寻找出路。所幸温州人商业头脑发达,游走四方贩卖商品赚取差价,完成原始积累之后,行商坐贾纷纷转向制造领域,从“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起步。

  纽扣、开关、皮鞋、打火机“四小件”承载了温州经济第一次转型的重担,在物质匮乏的80年代大放异彩。纵观这一时期,温州工商业的苏醒带有自发的蒙昧色彩。作为计划经济的“漏网之鱼”,温州长期游离于体制之外,却在无意间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草根商人野蛮生长。

  从商业史的角度看,民间商业的繁荣,往往伴随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清末民初,政府积贫积弱,民族工商业却呈现勃兴之势,在面粉、纺织、制碱等行业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荣氏“兵船”牌面粉更是远销欧战战场,为国人挣得颜面。回头来看,恰恰是温州的贫弱,令其不被计划重视,反而鲜受政治掣肘,民营经济在面目模糊的市场环境中完成发轫。

  温州最终迎来现实的责难,于是便有1982年的“八大王事件”以及之后的低迷。“意识形态”固然令人生畏,却无法扑灭“胆大包天”的商人的求富欲望,形势好转,他们便鼓起勇气、踟蹰前行。

  1987年,温州民营经济迎来另一道坎。过分宽松的环境不免令人懈怠。此前全国各地时而爆出假冒伪劣产品,温州小商品掩映其间。而这年夏天,杭州武林门广场的大火,让温州鞋曝光于全国视野。经此一役,温州货信誉一落千丈,几乎波及整个制造业,手表、商标和低压电器纷纷爆出“伪劣丑闻”,就连朱镕基也开始知道:温州的假冒伪劣商品很出名。

  向死而生之际,有人一蹶不振,有人痛定思,利用这个契机,开始了制造业升级的漫长跋涉。然而,今天来看,很难认为温州从这场大火中真正得到有益的教训。如今温州制造业名声在外,但除了正泰、奥康、德力西等屈指可数的品牌,多数温州企业仍停留在低端制造环节。

  更进一步,不难发现,今日温州企业资金断裂、老板跑路的“多数派”,正是这类企业。

  此类企业多数充当着市场补充者的角色。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优势,凭借低廉的用工成本在全球接纳订单,长期依靠微利生存。作为“补充者”,意味着随时可能被更具竞争力的对手替代,在先天便处于劣势地位。不幸的是,后天环境也未能及时为其提供成长、升级的发展条件。

  关于资本的趋利性,马克思在《资本论》自有阐述,大意是说资本总是流向能使其升值的领域。温州人对此早有体会。1985年前后,官方金融政策不对私营经济开放,民间融资成为温州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动力,以当地俗称的“抬会”形式存在,民间资本流通量大约超过3亿。

  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这年温州新任书记董朝才要求银行贷款给国营工厂,结果应者寥寥。董朝才深入调研,发现投入10元,私营企业增值效益高达8元,国企最多1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私营企业当时的回报效率。所以就不难理解,温州民间融资如此活跃、积极。

  尽管“抬会”最终演变为一场风波,却让温州人体验到资本升值的乐趣。日后温州大量中小企业将剩余资金用于投资,而非设备更新换代、新技术的引进、采用科学管理方式,一方面助长了畸形繁荣的投资火焰,另一方面造成制造业发展的乏力,使其在资本的魔力面前相形见绌。

  国内第一波炒楼、炒煤、炒石油,乃至炒红酒、炒艺术品者都是温州人。但却无法简单地归咎于他们。一面是节节攀升的固定资产、矿产资源,一面是迅速抬高的原料价格、用工成本和运输成本,形势如此,即便普通人也不难做出利弊之断,何况这些精明的商人。

  从本质上讲,商人趋利避害,无可厚非。然而,令人遗憾之处也在于此,温州老板将有限的现金流转入投资领域时,恐怕不会料到日后将沦落到借贷无门、跑路跳楼的境地。更让人心寒的是,“靠天吃饭”的现实犹然未变,天生天养、自生自灭,内外之困,商人们无力成长为企业家。

  倘若将视野抬升,从“温州制造”审视“中国制造”,亦不难发现某些共同的酸涩之处。

  国庆回乡,与在民营企业做工的亲友聊天,谈及当下,不禁感慨生意难做。他们所在的工厂主产机床,向美国出口,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然而,因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工厂效益节节下滑,从最初的微利转为如今的赔本生产。厂里人心惶惶,老板除了加薪,别无计策可施。

  这位老板或许更能理解温商跑路的心境。温州的样本意义,不仅呈现改革的出路,也在探明前进的陷阱。时至今日,风潮蔓延,噤若寒蝉,又岂能不说是“中国制造”的集体困境?

  温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制造业的回归与提升,然而,这岂是小环境所能左右?纪伯伦偿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或许可以成为目今中国现实的某种写照。

上一篇:希腊债务大减记加剧欧银行业“贫血”

下一篇:“一降价就油荒”现象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