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恰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第一年,因此也被称为起步之年。
; 综改、转型、民生、都市圈……这些词汇注定会伴随每个山西人的2011-2015,这些政策的实施也会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山西人的工作、生活。
为此,从20日起,本报两会新闻推出关注"十二五"重磅报道,今日刊发第一篇--"关注转型发展"。
多少年来,拖着煤炭这辆全国能源供应列车,山西经济 "前行易转向难"。喊了多年,提了多年,山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而当金融危机袭来,着实给山西来了一记棍:2009年,山西GDP负增长,在全国排倒数第一。对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山西,转型已成为事关山西未来,事关人民福祉的不二选择。正如袁纯清书记在两会上所说,转型发展是山西的命运、前途之所在。
19日,省政协在山西饭店举行主题为 "抓住建设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发展机遇,实现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电视议政会,10位委员就转型发展与综改规划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与此同时,本报两会报道组深入代表、委员分组讨论会场,倾听他们对转型发展的真知灼见。
为什么要转型?
转型跨越是"华山之路"
发言人:省人大代表、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张瑞祥
提到转型跨越,省人大代表、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张瑞祥认为这是摆在山西面前的"华山之路"。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虽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自己的发展已经落后于人,在2010年各项经济统计指标中,山西在中部六省排名靠后,所以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
张瑞祥认为,转型发展要做好两件事: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型产业。"转型并不是放弃煤炭,而是要提升改造煤炭工业。"他表示,煤炭工业的提升,就是要借助煤炭资源整合的成果和"综改区"的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例如大力发展煤电、煤焦、煤气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张瑞祥代表特别提出,虽然转型任务艰巨,但转型的基础条件还是不错的,例如"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转型跨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综改区的设立,更是给山西省转型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严重依靠能源这种经济模式不可持续
发言人:省政协委员、山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贾桂梓
"长期以来,我们山西人对因煤而兴、又为煤而困有着最为切身的感受,我们百亿吨煤炭献给祖国,同时把自己搞成全国的锅炉房。"贾桂梓认为,国家把试验区设在山西省,是因为山西是全国资源依赖型经济的典型代表,不论GDP增长还是财政增收,靠的就是煤焦冶电单一化的支柱产业。
这种严重依靠能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不是可持续性的,她表示,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型经济面临共同的难题,丢开资源不行,依赖资源行不通,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到依托资源但又不依赖资源,跳出资源但又不抛弃资源。"转型出路唯有改革,目前推进改革的尚方宝剑,就是掌握并大胆用好国家赋予山西省的先行先试权和移植推广国外经验的优先权。"她表示,改革就是要闯出一条路,敢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只要符合综改试验的方向和目标,都可以大胆试、大胆闯!
怎么转型?
运输黑白比四六开转型就显成效了
发言人:省人大代表、临汾市市委书记谢海
"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都是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而我们的实情是'一产弱,二产强,三产薄'。"20日上午,临汾市市委书记谢海在分组讨论会上表示,转型跨越的核心在"转型"上,"挖煤、冶炼都能让经济翻番,但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他提出,在现有的水平上,应该出台细化的评价体系,让第二产业的结构也更趋于合理。他以运输结构的问题为例,"我昨天调了一下太原的数字,太原的运输总量黑白比为77:23,这就意味着,每运出100吨物资,就有77吨是煤炭,23吨是白货,白货包括水泥、机械等。去年,太原市的运输总量是5亿多吨,煤炭就占了4亿多吨。"
谢海说,比起过去,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黑白比合理性当然有了很大的好转,"过去太原的白货只占15%左右。但23%远远不能满足山西转型的需要。起码应该达到40%。如果我们的黑白比,能够占到四六开,钢材、新型材料在运输总量中的比重逐渐增大,那么转型跨越的成效就可以显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