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太原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太原分站 >> 本地资讯 >> 中国货币政策不会因美债危机转向

中国货币政策不会因美债危机转向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豫言 2011年08月17日 10:34:23 打印

导读: 下半年货币政策我们将要走一步看一步,目前的美债危机和2008年性质不同,不是一个全方位的、全面的、系统的金融系统的危机,因此它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也和2008年不一样,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我不认为我们的政策会出现全面的反复。

  在欧债危机四伏、美债持续发酵、国内市场通胀高企的当下,《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就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以及中国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财经日报:尽管不久前的议息会议,美联储没有对QE3的启动做出暗示,但业内有观点认为,美联储将在未来推出新形式的QE3,对此你的判断是怎样?

  李稻葵:我觉得不管是否能够推出所谓的QE3,美国的货币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相当宽松的,因为美国的财政政策现在一团混乱,而美国经济现在碰到了深刻的矛盾和困难,这种深层次的矛盾不可能一两天之内解决,最有可能是要在奥巴马连任之后,也就是5年之后才能看到新的改革方向,在这个艰难的调整进程中,没有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话,美国经济将很困难。所以整体上讲,它的货币政策一定是宽松的,至于会不会将QE3以QE2那样的形式出现,取决于未来一两个星期资本市场的反应,如果资本市场继续动荡下去,没有大规模恢复的话,我们认为美联储扛不住压力,会推出QE3。

  日报:你认为QE3会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

  李稻葵:美国要推出QE3的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是推高整个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整个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更加健康,只有在账面上更加健康,才能使得很多金融机构愿意去贷款。第二是要使得整个社会的全体债务人减轻负担,也就是降低长期利率。这两个目的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所以如果要推出QE3,美国可能会是两取其一,或者两者兼有。一个是直接购买长期国债,目前十年期长期国债被降级了,很多金融机构在恐慌之后,一定会减持,那么谁来接手呢,如果没人接手,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会上升,所以第一个方式,也是最有可能的方式是直接接收长期国债。第二个方式是购买一些非国债类的金融资产,比如说两房发出来的一些相关的金融工具。两房的金融资产被其他金融机构所持有,把两房这部分资产托起来,一环扣一环,通过这个方式来间接救助其他金融机构,这两个方式都可能使用。

  日报:你认为这样的宽松政策对全球流动性而言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李稻葵:一定会持续地推高全球资产价格,因为美国的问题实际上是资金量比较充足,但是缺少投资方向,一旦QE3推行之后,很多金融机构手中都有很多现金,但这些现金没有必要非留在美国,发现美国目前的投资前景不好,就会很自然地到新兴市场国家寻找机会,因此会形成新兴市场国家的热钱如涌。

  日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会转向?

  李稻葵:国际市场基本能够稳定下来,如果美国及整个世界不出现衰退,那么我们的政策不会出现整体性的反复,不会出现2008年那样全面的刺激,基本保持原有的政策方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比较强劲,中国经济已经走向了一个结构调整的道路,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土地财政的反思,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重整都表明了监管层对于经济结构的一种调整的动向。

  这些结构调整的政策不会因债务危机而改变,如果说美债危机对中国经济政策有影响的话,我相信最明显的影响会出现在对外经济关系的协调,比如外资政策上,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从而推动欧美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汇率升值、上调准备金率上理解中国的利益、立场。总之要利用好美债危机对中国的政策调整拓展国际空间。

  下半年货币政策我们将要走一步看一步,目前的美债危机和2008年性质不同,不是一个全方位的、全面的、系统的金融系统的危机,因此它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也和2008年不一样,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我不认为我们的政策会出现全面的反复。

  日报:7月份的国内CPI是否已经见顶?

  李稻葵:这取决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假如国际上近期不再出现意外情况,比如我说过的半个月之内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基本稳定了,输入型的通胀压力不会大规模上升,这个条件如果成立的话,那么可以说CPI基本上见顶了。

  日报:按照这个逻辑说下半年继续加息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吗?

  李稻葵:目前金融体系的主要矛盾是负利率。此前的流动性过剩这个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比如银根紧缩后很多企业向银行贷款很困难,整体而言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已经被吸纳。现在的问题就是负利率,这个问题比较敏感,总体而言还是要和国际的利率水平挂钩。

上一篇:从欧债危机中发现中国机遇

下一篇:力拓西澳矿区再度发生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