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太原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太原分站 >> 本地资讯 >> 银行暴利后的风险敞口:老板外逃“一枪就是几个亿”

银行暴利后的风险敞口:老板外逃“一枪就是几个亿”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豫言 2012年02月08日 13:14:05 打印

导读: 显然,“利润高得不好意思说”、“想不赚钱都难”的银行业,逾万亿元的利润并不是建立在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特别高、创新能力特别强的基础上的。牌照的垄断、行政性定价形成利差保护及体系内外价格双轨制的共同作用,使银行业的议价“说一不二”,利润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在信贷规模大幅收窄、企业信用风险累积的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业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警机制,提升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化解能力

  春节至今,笔者与江苏多家大银行的负责人就去年经营业绩和新年指标情况进行交流,有几段精彩谈话在此与大家分享:

  ——去年全行业存款增长乏力,贷款增长也很有限,但利润畸高。我们的全年利润增长超过了80%,不瞒你说,上半年利润同比就增长了60%,下半年如果不压一压,利润高得确实都不好意思说。所以60%的利润增长还是“调控”后的数字,结余部分留待今年初来继续调控,现在想少赚钱都不容易。这正常吗?

  ——主要原因是贷款利差不断扩大,去年上半年息差增长了120个基点,下半年增长300个基点,高息差带动净利息收入增长。当然,前几年的天量信贷投放,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贷款基数,盘子越大利润越吓人,省内几大行利润都超过百亿元,有家大行利润接近300亿元。在利润那么高的基数上,今年还要有20%的增长,董事会真是太疯狂了,要那么高的利润干什么?

  ——信贷资源趋紧,使银行议价能力增强,说一不二,在利差扩大的同时,缘于信贷存量衍生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快速,对效益强劲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国际银行业通行的以手续费及佣金构成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我们现在体制下,纯粹的中间业务是瞎扯淡,八成以上的中间业务收入都是信贷资源派生出来的,按贷款比例收财务顾问费、按贷款转存款的一定比例开银票、保函,怎么收费都是银行“一口价”,只要有贷款支持,这中间业务能不高吗?

  ——十年前,受累于庞大的不良资产,中国银行业整体上徘徊于技术性破产边缘“挣扎求生”,而过去五年间,中国银行业在脱胎换骨之后迎来了“暴利崛起”,这一切恍如隔世。国际金融体系动荡,而唯独中国的银行业成了“暴发户”,真的是我们金融体系体制优越吗?西方国际性大银行排名后退,中国几家大行排名跃居世界前列,真的是我们管理水平比人家高吗?过去十年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升反跌,真的是外资银行开拓能力差吗?

  ……

  公开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去年前三个季度的净利差收入超过1.2万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0%。从全年看来,16家上市银行利差收入超过1.5万亿元应无虞,而这已远远超过了整个烟草系统和传统垄断性代表“两桶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

  显然,“利润高得不好意思说”、“想不赚钱都难”的银行业,逾万亿元的利润并不是建立在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特别高、创新能力特别强的基础上的。牌照的垄断、行政性定价形成利差保护及体系内外价格双轨制的共同作用,使银行业的议价“说一不二”,利润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银行是高负债经营的公众企业,九成资产来自社会,而在长期以来的投资饥渴、金融供应不充分的金融抑制型市场上,作为资金中介的银行获得了超额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策红利倾向于保护银行业的利益。

  银行业的暴利和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困难形成鲜明对照,在已经过去的2011年这一现象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对此我们必须要有理性的审视。

  应该说,中国银行业利润的起飞并不标志着行业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同步飞跃。银行业的暴利并没有造就一个更强大更具竞争力的中国金融体系。相反,近年来,各地金融案件频发,一个地方小银行齐鲁银行票据案发生后,卷入的处厅级干部达十多人。房地产风险进一步加大、平台贷款和“铁公基”等大量固定资产贷款展期,将加剧银行业流动性风险。而在盲目扩张中,银行业的操作风险、内控风险薄弱的问题一再凸显,一些地方小老板和银行员工外逃,动辄“一枪就是几个亿”。

  应该说,在金融大爆炸的年代,信贷资产质量管理普遍面临着挑战,银行业的每次扩张都伴随着资产质量的大考。现在,流动性持续趋紧,通胀持续高企,一方面企业融资成本、原材料、劳务成本上升,加剧信用风险累积,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存货同比大幅上涨,企业揭不开锅。另一方面,信贷持续紧缩,信贷结构调整,可能直接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推动潜在信用风险的显性化。流动性趋紧、存款增长不力,又反过来加剧银行业的资金普遍紧张,可供投放的信贷规模与同期需求相比形成反差,加剧资金供求矛盾和断裂风险。在信贷规模大幅收窄、企业信用风险累积的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业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警机制,提升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化解能力。

  银行作为高负债经营的公众企业,涉及流动性风险和重大风险案件本应有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但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出了事不敢面对,主要负责人怕被问责、丢高薪,往往是“捂盖子”,希望通过时间来慢慢消化,结果助长了道德风险,越捂越臭,越抹越黑,最终很可能让脓疮恶变为肿瘤,酿成更大的风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银行业在垄断和政策保护下,成就了炫目的“世界第一”暴利,造就了特定群体动辄百万千万计的高年薪,但并没有成就一个强大健康的金融体系。中国经济中的“现金奶牛”——几大银行股,尽管每天的利润都以亿元计,但卖出的都只是“半只盒饭钱”,这与中国银行业的暴利形成极为尴尬的对照。另外,与中国银行业自身暴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其大量客户群体的倍显潦倒,小企业主面对缺钱倒闭的痛心无奈,房奴面对随意更改的霸王条款的愤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撕裂了社会公平,正制造社会断裂,其危害之烈不可不防。

上一篇:近期钢价或冲高回落

下一篇:钢贸商“看涨”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