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次党代会胜利闭幕不久,我市建设领域就捷报频传:杏花岭区大东关街94、104、132号院棚户区改造项目,仅10天时间, 68户居民就全部签订了搬迁协议,面积达三千二百多平方米的危旧房屋被顺利拆除,为下一步“净地”出让、工程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期间,所有的搬迁居民都心情愉快,没有发生一起纠纷。截至9月底,尖草坪区保障性住房已开工9328套,建筑面积70.8万平方米,与上级下达的7178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相比,开工率达到130%,开工率名列全市第一。已完成主体封顶3591套,预竣工率50%。
省城太原为何能在城市建设领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太原速度”,经过记者深入采访,至少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情系民生是方向
让全体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施政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也是省、市主要领导高度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从一件件看似微小的事例中均能得到完整体现。
本月初,省委书记袁纯清在一份反映杏花岭区大东关街94、104、132号院棚户区居民居住环境的舆情专报上亲笔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太原市尽快实施改造,大力改善这部分居民的居住环境。9月5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川平带领工作人员深入现场实地调研,要求当地政府限期一个半月制订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完成居民搬迁任务。
在当前住房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情况下,年初,我市在上级下达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不足2万套的基础上,自加压力,目标翻番,把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提高到了4万套。这为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标明确,方向明了,下一步检验的就是各级基层党委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执行力。
执行能力是关键
对城市危旧房屋实施改造本是一件利民利市的大好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如何组织好对旧有房屋的拆除,让居民痛痛快快搬迁、高高兴兴过渡。
在杏花岭区大东关街94、104、132号院棚户区改造项目居民搬迁过程中,杏花岭区上至区委、区政府,下至街办、社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谋划、精心组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基层的执行力明显提高。
9月6日,杏花岭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确保在改造过程中最大限度维护当地住户利益,入户调查工作全面展开。9月7日,区委书记魏民组织成立改造工程领导组并亲自担任组长,领导组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尽快制订科学合理的补偿安置方案。9月8日晚,经过杏花岭区与市房管局及相关专家反复研究论证,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方案最终确定。9月9日,搬迁动员大会召开。改造需要多长时间,改造后将是什么样子?改造工程领导组就居民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对于房屋补偿方案,更是逐条解释,有问必答……动员会刚刚结束,就有23户居民草签了搬迁协议。
为把居民搬迁工作做细做实,杏花岭区从全区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8个工作组、5个动迁小组,一对一户帮助居民搬迁。
“大家都愿意搬,但几乎每家都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顾虑。”动迁第四组的工作人员韩书萍深有感触。四组负责的一户居民是此次改造中面积最小的一户,位于104号院,面积仅9.2平方米。“家里只有老太太,自己弄不明白政策,一定要等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决定。中秋节正好她儿子回来,我们赶紧到她家,给她儿子讲解政策。”韩书萍最近都养成这样的习惯,只要看见片区内谁家有人,赶紧和人家聊上几句,问问情况。“要想让居民高高兴兴地搬迁,不仅仅要讲解政策。”大东关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向琰说,“我们还要协调住户家庭矛盾,帮助寻找过渡房子,帮助老弱病残搬家。”动迁一组工作人员董建华手头上就随时准备着房源信息,“除了给住户提供,在此租房子的人我们也要帮助找到便宜、合适的房子,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保姆式”的服务,为搬迁居民解决了许多后顾之忧。
在尖草坪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中,除区长白玉明担任组长外,区房管、发改、监察、财政、民政和建设等部门以及各乡镇、街办主要领导均为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领导组成员,全区12个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都有专人负责,对所有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的工作人员都执行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