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太原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太原分站 >> 本地资讯 >> 黄金飙涨背后的全球资金博弈

黄金飙涨背后的全球资金博弈

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豫言 2011年09月20日 08:34:51 打印

导读: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随着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接连爆发,全球信用货币体系遭遇严峻挑战。各国央行、对冲基金、投资银行、乃至个人投资者都开始意识到,黄金是资产配置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拥有足够的黄金,才能在危机降临时立于不败之地。

  金价暗战揭秘:黄金飙涨背后的全球资金博弈

  或主动、或被动,以万亿计的全球各路资金,已经卷入了黄金飙涨背后的深度博弈战中。

  当股市、债市、大宗商品尚在低位徘徊之际,国际黄金价格却攀上令人咋舌的历史新高。“从长期来看,美元的贬值毫无悬念,金银价格虽然一直都被刻意压制,但就像高压锅内的压力始终在上升一样,最后你将听见‘砰’的一声,锅盖飞上了天。”畅销书《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如是描述。

  1000美元、2000美元、5000美元、10000美元?一盎司黄金究竟应该标价几何?金价狂飙是牛市中途还是末路狂奔?以万亿计的全球各路资金正在博弈中寻找最终的答案。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随着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接连爆发,全球信用货币体系遭遇严峻挑战。各国央行、对冲基金、投资银行、乃至个人投资者都开始意识到,黄金是资产配置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拥有足够的黄金,才能在危机降临时立于不败之地。

  据史料记载,古埃及的壁画上常常画有法老将大量黄金赏赐给大臣的场面。其中,有一幅壁画旁边的文字这样写道:“把黄金悬在他们脖颈的前面后面,系在他们的脚上,因为他们在这些宏伟的宫殿中,注意倾听法老讲的每一句话。”

  有历史学家指出,古埃及和古罗马的文明都是由黄金培植起来的,掠夺并占有更多的黄金是古埃及、古罗马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强大动力。

  数千年时间过去了,人类追逐黄金的梦想并没有发生改变。有人购买黄金以炫耀财富,有人投资黄金期盼一夜暴富;有人欲借助黄金令货币制度更加稳定,也有人利用黄金交易牟取暴利。

  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纷争。现代社会,各国因争夺黄金资源而爆发实体战争的概率已微乎其微。然而,随着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接连爆发,全球信用货币体系遭遇严峻挑战,作为曾经的本位货币,黄金的“避风港”作用日益凸显,全球各路资金针对黄金的博弈也日趋激烈。

  “最牛基金”与“最蠢央行”

  最近10年坚定持有实物黄金、买入黄金ETF的人都赚了钱。那么,是谁在卖出呢?答案似有些离谱。没错,各国央行竟然成为最糟糕的“黄金交易员”。

  最近十年,全球哪个基金最火爆?

  “SPDR Gold Trust!”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几乎众口一词。

  SPDR Gold Trust 成立于2004 年11 月,短短几年时间,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黄金ETF基金。截至2011年9月,SPDR Gold Trust持有的现货黄金头寸已稳定在1200吨以上,约合4233万盎司、761亿美元。

  1200吨现货黄金相当于多少财富呢?“称得上是富可敌国!”诺安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监宋青向记者介绍,在全球各大拥有黄金储备的组织中,1200吨可以排到第六位,超过中国央行(1054.1吨),仅次于意大利央行(2451.8吨)和法国央行(2435.4吨)。“全球越来越多的资金不断流向黄金ETF,这表明黄金的投资需求相当旺盛。”

  事实上,国内的资金也已经开始流向SPDR Gold Trust。

  今年1月,“诺安黄金基金”成立,募集资金超过32亿,成为最近三年以来首募规模最大的公募QDII基金。基金契约规定,诺安黄金QDII90%以上的资产必须被动投资于黄金ETF,当然也包括投资全球最大的黄金ETF———SPDR Gold Trust。

  由于建仓及时,诺安黄金QDII恰好分享到了黄金飙升的盛宴。今年1月,国际金价在1350美元/盎司附近震荡,8月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金价狂飙突破1900美元/盎司,最大涨幅超过40%。截至9月13日,诺安黄金QDII累计净值涨幅接近30%。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股票型公募基金集体陷入调整。来自天相投顾的统计显示,截至9月9日,今年以前成立的391只开放式主动型偏股基金的单位净值平均下跌了12.1%,同期上证指数跌幅11.05%、沪深300(2679.270,-54.72,-2.00%)指数跌幅12.06%。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继诺安之后,易方达、汇添富、嘉实基金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黄金QDII基金,主要募基资金均投资于以SPDR Gold Trust为首的海外黄金ETF。

  事实上,SPDR Gold Trust在海外市场早已街知巷闻。著名的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吉姆·罗杰斯、约翰·鲍尔森(John Paulson)都拥有SPDR Gold Trust的份额。

  提起约翰·鲍尔森这个名字,很多人会立即把他和“对冲基金第一人”、“做空之神”等头衔联系在一起。2007年,对冲基金经理鲍尔森因做空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而声名鹊起。鲍尔森当年的个人收入方面高达37亿美元,力压索罗斯(29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美对冲基金第一人。

  虽然发迹靠沽空,但很少有人料到,“做空之神”更大的辉煌却是靠做多黄金赢来的。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鲍尔森个人狂赚50亿美元,其中,约有10亿美元来自资产规模360亿美元的“鲍尔森对冲基金”。剩下的40亿美元,则是其豪赌黄金大涨的战利品。

  自2010年起,鲍尔森以投资者投入自己名下基金的资金作为担保申请贷款,然后将这部分贷款买入黄金期货和黄金ETF。据业内人士介绍,鲍尔森拿出投资者投入他基金中的1美元,用这1美元作为担保获得0.20美元的贷款,然后用这借来的0.20美元买进1美元的黄金期货或黄金ETF头寸。

  2010年,国际黄金价格全年涨幅约30%,鲍尔森的黄金投资组合获利达到了惊人的45%。进入2011年,鲍尔森基金公司的股票投资组合遭遇滑铁卢,但在其个人的投资组合中,黄金依然占据最大头寸。截至6月末,鲍尔森继续持有三千一百五十万份SPDR Gold Trust的头寸。

  从结果来看,最近10年坚定买入黄金ETF的人都赚了钱。那么,是谁在卖出呢?

  答案似有些离谱。没错,各国央行竟然成为最糟糕的“黄金交易员”。

  世界黄金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989年到2008年,全球各国央行以每盎司约398美元的均价净抛售了1.9亿盎司黄金。但后来这些央行又以近三倍的价格净购回了2800万盎司黄金。

  值得关注的是,黄金大卖家主要是欧洲国家,英国更是因为仅以每盎司275美元的价格卖出一半多黄金储备而成为最大笑柄(金价目前超过每盎司1850美元)。近年来的大买家一直是中国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国家。

  一买一卖之间,各路资金围绕黄金展开的博弈已跃然纸上。

  扑朔迷离的黄金套息交易

  欧美央行到底有多少黄金储备参与套息交易,一直没有清晰的数据。如果说只有大国才能玩起这种套息交易的话,对于黄金储备稀少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而言,似乎只有增持黄金储备这一条路。

  欧洲央行为什么要反复上演低卖高买黄金的举动?由于从经济原理很难理解,多年来业内人士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通过出售黄金是为了弥补各国财政困难;也有人指出黄金市场很小,拥有高储备的大国们联合坐庄,试图左右黄金价格;更有甚者,怀疑上世纪九十年代欧洲央行的名义黄金储备“租借”给了银行家,经银行家的几经倒手后早已不翼而飞,故才蓄意压低金价,试图让黄金退出投资品的历史舞台,以此掩盖“黄金坏账”。

  事实上,至今尚无人能找出欧洲央行这一反常行为的真正原因和证据。但值得关注的一点是,“黄金套息交易”在欧洲确实曾经风靡一时,或许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欧洲央行并不乐于见到金价上涨。

  一位对冲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各国央行看似稳定的黄金储备数据背后,“黄金套息交易”大行其道,国际黄金价格也因此受到了直接影响。所谓的黄金套息交易,是指欧美等黄金储备充裕的各国中央银行,将储备黄金以偏低价格“借给”大型商业银行或黄金生产商,并收取一定的黄金拆出利息收入;拆入黄金的银行或生产商,一般在黄金期货市场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空,只要到期实物交割,即可获得一笔无风险收入。在此之前,这笔收入可预支用来购买这些国家的高息国家债券,从中赚取利差。

  “上述交易模式下,如果金价下跌,进行套息交易的人只需平去黄金期货的空头头寸,就能获利;但如果金价不跌反涨,那么套息交易者通常会推迟偿还黄金;如此一来,央行的实际黄金储备将减少。”

  欧美央行到底有多少黄金储备参与套息交易,一直没有清晰的数据。事实上,欧美央行可以将黄金掉期交易或者黄金套息交易全部计入自身黄金储备量,毕竟央行只是借出黄金储备,黄金所有权仍然归属各国央行。

  毫无疑问,这种黄金套息交易方式存在风险敞口,如果金价持续上涨,借入黄金的机构将面临期货头寸巨亏的风险;如果金价下跌、持平、或小涨,套息交易都还有利可图。

  如果说只有大国才能玩起这种套息交易的话,对于黄金储备稀少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而言,似乎只有增持黄金储备这一条路。

  世界黄金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各国政府黄金净购买量约为203.5吨,几乎是去年76吨的三倍。其中,韩国央行过去两个月购买25吨黄金,墨西哥和泰国央行也分别购买了99.2吨和9.3吨黄金储备。

  “不仅是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亚洲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都将成为现货黄金的大买家。”中裕黄金(上海)有限公司理财经理张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历史原因,欧美国家的黄金储备很高,而亚洲国家普遍较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储备美元就等于储备黄金,导致各国都患上了严重的“美元依赖症”。想要改变这种局面,适当增持黄金储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全球经济结束衰退之前,在美联储停止滥印钞票之前,黄金的牛市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如果市场就这点达成共识的话,欧洲央行势必减少甚至停止出售储备黄金,而亚洲国家则会继续大幅增持,再加之对冲基金的兴风作浪,金价究竟能涨到多高,真的很难说。”张峣表示。

  “中国因素”遭虎视眈眈

  “中国应当增持黄金!”通常,国际资金善于利用其对金融市场娴熟的驾驭能力和对大资金的掌控能力,利用“中国因素”讲故事,并凭借期货市场获取巨额收益。若中国真要激进地增加黄金储备,金价将呈指数级上涨。

  国家外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

  而与此同时,各大外资投行纷纷调高了黄金价格的预期。摩根大通甚至一改稳健作风,在预测金价这件事上变得激进起来,直接将年底前现货金价格从每盎司1800美元调高至每盎司2500美元。

  8月初,瑞银将黄金三个月价格预期从1600美元上调到1850美元,而就在7月底时,瑞银刚刚将2011年黄金价格预测从每盎司1650美元上调至每盎司1800美元;美林则将12个月后黄金价格预测上调至每盎司2000美元,而就在去年年底,美林对2011年黄金最高价的预测仅仅为1500美元/盎司。

  “中国应当增持黄金,优化外汇储备!”面对日长夜大的外储,和屡创新高的国际金价,不少专家强烈建议,不要把鸡蛋集中在一个篮子里,外储不能全部配置在美国债券上,购入黄金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韩国、泰国央行增持黄金无足轻重,他们的经济体量太小。但如果中国宣布大幅增持黄金,我相信全世界都会因此兴奋起来。”一位掌管数十亿美元资产的亚洲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果真如此的话,屡试不爽的“中国因素”,一定会再次成为全球对冲基金经理口中的热门词。

  所谓的“中国因素”,其实并不是什么褒义词。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因素”多次成为被资本大鳄利用的工具。

  经历过“国储铜”、“中航油”事件的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通常,国际基金善于利用其对资本市场娴熟的运用能力,和对大资金的掌控能力,利用“中国因素”讲故事,并凭借期货市场获取巨额收益。

  “他们往往运用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和游戏方式,实现自身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例如,对冲基金预期到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就会抢在中国采购原材料之前在商品期货上大量做多,拉升商品期货价格。在中国因素的配合下,基金大量做多,造成期货市场的供求失衡,商品期货价格迅速上升。结果是基金在高位平仓,获取超额利润,而国内生产企业不得不在高位接单,付出高额的成本。”

  2005-2006年,国际铜价从3000美元/吨飙升至8000美元/吨;2007-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自60美元/桶狂飙至147美元/桶,在此过程中,“中国因素”、“中国需求”被反复提及和炒作。资本大鳄赚得盆满钵满,但国内企业和消费者却成为最终的买单人。

  进入今年以来,国际黄金价格屡创新高,升至1900美元/盎司附近遇阻,又有人动起了“中国因素”的脑筋。

  《华尔街日报》透露了欧美一些人的幻想:“目前,黄金储备仅占中国官方外汇储备的比重为1.6%,一些人则开始幻想如果中国央行的目标比重是5%,那么将对全球黄金需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今最新数据来看,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将需要增加7400万盎司的黄金储备。但问题是,这个数量相当于去年所有形式的黄金需求的58%。”

  若中国真要如此激进地增加黄金储备,金价将呈指数级上涨。届时,这可能会吸引察觉到泡沫形成征兆的其他央行抛售黄金;例如,目前面临融资困境的葡萄牙,其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重仍高达81%。

  大国崛起伴随藏金于民

  中国必须走藏金于民之路。尽快设计黄金债券、设立黄金ETF基金、引进做市商制度,加大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国内黄金市场,是中国要走过的必然之路。

  显然,中国不能再次成为“中国因素”的牺牲品。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大量增持黄金储备将付出较大的代价。“黄金市场太小,容纳不了这么多的资金,如果强行增持,相当于为他人做嫁衣裳。”

  关于是不是要增持黄金作为外汇储备,国家外管局在近期的一次媒体采访中也指出,多元化一直以来是外汇储备的主要经营原则之一。但更好地推进多元化策略应注意防止几个误区:一是投资产品的表面多元化;二是投资行业和地区的表面多元化;三是以市场和舆论的短期表现为参照决定多元化的实施时机。追随市场和舆论的短期表现实现多元化,往往不够理性、不够专业,容易退化为追涨杀跌的投机行为。

  对于建议外汇储备可以更多地投资黄金、白银和石油等能源资源的观点,外汇局表示,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和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市场容量相对有限、交易和收储成本较高;另外,我国居民和企业对黄金、石油等的消费量非常大,外汇储备直接大规模投资于这些领域,可能会推升其市场价格,反而不利于我国居民消费和经济发展。

  直接增持的路走不通,藏金于民是最好的选择。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根据市场需求,扩大有进出口黄金资格的商业银行数量,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报价的黄金衍生品交易,丰富市场交易模式,引入做市商制度,提高黄金市场流动性,并提出要引导包括境外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参与黄金市场,拓展黄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要藏金于国,藏金于民,藏金于市,藏金于未来!”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张炳南多次强调,中国必须走藏金于民之路。业内人士建议,尽快设计黄金债券、设立黄金ETF基金、引进做市商制度,加大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国内黄金市场,是中国要走过的必然之路。

  只有这样,才能在日渐激烈的全球黄金资源博弈中不落下风。

上一篇:国内期市再现黑色星期一

下一篇:玉龙钢管陷内忧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