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酷热。
昨日,上海建材主流报价混乱上调30-50元/吨不等,二级优质品螺纹钢主流价位在3930元/吨,三级优质品螺纹钢主流价位在4050元/吨,大厂高线主流价位在4180元/吨。
昨日,受期钢走弱影响,市场心态发生一定动摇,终端采购较之前有所减少,市场成交也多是集中在低价资源,主流报价出货较为艰难。
昨日,唐山普碳钢坯小幅上调20元/吨到3900元/吨,而品味63.5%印度粉矿也继续上调2美元/吨到146-150美元/吨。可以看出,原料价格依然走势坚挺,市场成本压力继续加大。
近期,物价普涨,通涨压力显现,央行随时上调准备金,市场会重现利空。
总之,由于需求跟进不济,商家心态略有动摇,预计4日市场主流报价将稳中松动。
4日济源钢厂线材、盘螺上调50元/吨,二、三级螺纹,HPB235圆钢上调50元/吨。
鄂钢2010年8月3日在“7月23日鄂钢部分产品出厂价格调整信息”基础上对部分产品出厂价格进行调整:
1、普高线价格上调280元/吨,现Ф6.5mm代表规格的出厂价格4410元/吨;
2、螺纹钢价格上调250元/吨,现Ф16-25mm代表规格的出厂价格4480元/吨;
3、普圆钢价格上调270元/吨,现Ф16-25mm代表规格的出厂价格4490元/吨;
4、普热带价格上调200元/吨,现代表规格表列价格4340元/吨;
以上价格为含税价。从2010年8月3日起执行。
三季度,在库存回补结束、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基数抬高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继续呈放缓态势,通胀预期有所减弱,初步预计,三季度GDP增长9.2%左右,CPI增长3%左右。从主要经济指标三、四季度走势看,“前高后低”的幅度仍然在预料范围之内,根据中央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以稳定为主基调的政策环境和国际经济近期变化看,在可控的减速范围内顺势“有保有控”调整经济结构是明智之举,加大对新兴产业、民间投资、保障房建设和已开工在建投资项目的支持应成为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
苇编钢市:CPI一直在上涨,通胀压力难减,国家绝对不会使用加息来平抑通胀,上调准备金率会再次使用,大量资金回笼对钢铁等大宗产品利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3日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透露,钢铁行业将进一步推进铁矿石保障机制。未来将对进口铁矿石企业资质标准进行调整,重新确定进口铁矿石企业名单,同时全面推进铁矿石进口代理制度。
他表示,中钢协将在中国市场全面推行进口铁矿石代理制,旨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进口铁矿石贸易和国内市场秩序。他说,代理制是行业公约而非政府行政命令,欧盟和日本也实行铁矿石进口代理制,并不违背WTO自由贸易原则。
苇编钢市:铁矿石代理制度喊了快一年了吧,但是铁矿石进口混乱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国家只有狠下心来,破除干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铁矿石代理制度。
“全球铁矿石供需格局正发生改变。”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8月3日举行的记者发布会上说。他表示,国产铁矿石产量出现明显大幅度的上升,已经开始逐步缓解我们对进口矿的依赖,“受制于人”的局面一定程度得到改善。
据罗冰生介绍,2010年二季度,全国铁矿石原矿生产量逐月增长,6月份产量达到10155.2万吨。二季度全国铁矿石原矿累计生产量28067.8万吨,与一季度相比,增加7632.2万吨,增幅37.3%。2010年上半年,全国铁矿石原矿累计生产量48503 .4万 吨 ,与2009年 同 期 相 比 ,增 加10826.4万吨,增幅28.7%。
记者拿到了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编制的《2010中国钢铁市场分析与预测二季度报告》,该报告预计2010年国内铁矿产量增长30%,原矿产量可达到11 .5亿吨左右,成品铁矿量4 .2亿吨左右,这意味着下半年钢厂对进口矿石依赖程度将大幅减弱。
苇编钢市:国产矿在铁矿石价格逐步抬高的情况下,也逐步加大开发力度,产量大幅上升,虽然和外矿在品位上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但是价格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国产矿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国内钢企铁矿石谈判的砝码,减轻对外矿的依赖。
8月4日早间消息 中国去年钢铁产能已达7.18亿吨,而有3亿吨产能未得到国家的正式批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国家对这些产能项目在经过审核后将给予“准生证”。
此前工信部副部长苗圩也曾表示,国内有3亿吨钢铁产能是“黑户”。罗冰生指出,虽然这些钢铁产能未得到中央政府批准,但获得了各级地方政府的批准,“都是有政府文件盖章的,不赞成把这3亿吨产能都说成是违规产能,只有极少数的未经任何政府批准。”
工信部近期公布了钢铁行业准入条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钢铁行业的准入标准。罗冰生透露,相信工信部将很快会公布第一批准入企业名单,随后还有第二批第三批。“这些未经国家批准的企业产能经过审核后将获得国家的批准,我是支持这种做法的。”
苇编钢市:黑户娃终于可以上户口了,3亿吨黑户产能获得政府批准,不知道是在打压产能过剩,还是在纵容地方肆意扩大产能,中央决策再一次在和地方利益的博弈中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