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活动走进山西焦煤
社会上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只要能吃得了井下挖煤的苦,那其他任何工作都觉得轻松。”社会高速发展至今,虽然矿工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今非昔比,但矿工能吃苦耐劳的事实却始终未变。
近处看,改善矿工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是企业稳定人员、实现平稳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从远处看,这是企业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实现人、企业、环境协同发展的必备条件。经过为期三天的基层走访,我深深感受到了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干部职工生活条件的改善、幸福指数的提升,也深刻体会到了山西焦煤为实现人、企业、环境和谐共生的不懈努力。
棚户数量少了 幸福指数高了
“在矿上干了一辈子,做梦也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大、这么好的房子。”10月12日上午,已72岁但身体依然健硕的老人张光信领着我参观卧室、厨房后,又拉着我的手步向卫生间,边走边兴奋地介绍着。
这里是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福馨园小区12号楼1层。张光信曾是两渡矿属学校的教师。2009年前,他和老伴与三个儿子及儿媳、孙子孙女,一家三代挤在仅90平方米的平房内生活。
城市市民也许常听棚户区这个词,但却不曾体会棚户区居民的困难。张大爷回忆,“几代十几口人挤在一起,连个亲戚都不敢请,别说住宿,连立脚地儿都狭小。棚户区没有什么生活基础设施,用水得用扁担去挑、取暖做饭得用蜂窝煤、夏天怕雨泡冬天怕风刮,上个厕所都得走几百米远……”
现在,张大爷的房子81平方米,只住着他和老伴两人,宽敞多了。
这是山西焦煤改善职工生活环境、提升职工幸福指数的一个缩影。
众所周知,矿区大多处于城乡接合部,数十年前曾有无数矿工在半山腰挖洞或搭建简易房安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连片的棚户区。“家家烧煤、户户冒烟、污水横流、墙壁裂缝”“屋里小半间,抬头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觉肩挨肩”……这就是棚户区最真实的写照。为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山西焦煤于2005年展开了大规模的“安居梦圆”工程,把棚户区改造列为了重点工程和民心工程。截至目前,共新增住宅面积380余万平方米,其中棚户区改造面积240余万平方米,沉陷区治理面积90余万平方米,安置职工4万余户。
中午时分,张大爷热情地送我出门,走到楼下指着对面的楼说,“小张你看,楼与楼的距离有多宽,领导想得很周到。矿工工作时见不上光,没白天没黑夜的,所有矿工的梦想都是能够晒着太阳睡觉!”
矿区家园美了 “航母”工匠多了
火炬树红色遍野、采摘院内笑语声声、人工湖畔钓鱼者其乐融融、景观亭内的象棋对弈难舍难分,在山顶的小院内,石榴树果实累累,兔子、鸽子、鸡“欣赏”着音乐在不停觅食……这一切均发生在一座煤矸石山上。
13日上午,我来到了山西焦煤霍州煤电团柏矿旁的西山公园。
“十年前来这儿,连路都没有,全是煤矸石,不停冒烟有时还着火。住在这里的工人别说开窗户了,就是不开都觉得刺鼻。”63岁的团柏矿退休职工宗清泉介绍,现在他是西山公园绿化队的成员。
一位妇女围着头巾,怀里抱着6块砖,身体窝着爬山;一群人肩扛着塑料袋,往山上送黄土;男女老少手拿铁锹,在坡度近70度的山坡上挖坑,旁边有人向坑内倾倒塑料袋中的黄土……多年前的老照片反映着当时为矸石山披绿的艰难历程。每一张照片,均未看到手拿图纸、头戴工程帽、身着得体工装的技术人员身影,只有那衣着朴素,年龄参差不齐的矿工和矿嫂艰辛劳作的场面。
没有技术人员、没有施工经验,没有专业化的施工队伍,即便如此,团柏人依旧在这占地130余亩、面积8.9万余平方米的矸石山上栽种下10万余株绿树,实现了全覆盖。矿山人过去的憧憬变成了眼前喜人的现实,同时也生动地刻画出了山西焦煤的和谐发展理念。
目前,在山西焦煤,灰尘漫天飞扬、空气污浊不堪、河滩黑水遍地、臭味难以忍受的情景已成为历史。山西焦煤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充分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打造绿色矿区、清洁矿区,让广大矿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日近正午,站在西山公园山顶,俯视脚下蜿蜒的水泥台阶,依旧可看到有居民三三两两地在公园内锻炼身体,或漫步,或小憩。从青年人笑意融融的脸上、老年人悠然自得的身形,我感受到了山西焦煤18万矿工的心被紧紧地整合、凝聚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