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事情是为了做,而不是为了做给人看。换言之,我们观摩检查,不是为了观摩检查而观摩检查,而是为了掌握情况、发现不足,激发干劲、促进工作。
观摩检查的过程,既是一个看的过程、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比的过程、评的过程。看而知不足,学而知不足;比而知不足,评而知不足。而比知不足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找到办法,取长补短。
白天观摩检查,晚上汇报点评。既摆足成绩,又点透问题;既指明努力方向,又提出解决办法。正是这种务实的作风、有效的机制,使记者在身临其境、所见所闻中,获得了全新的视角,能够从更为高远的视野,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做出审视。
项目落地才是真--
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必须从解决投资不足抓起。时下最当紧的,是要把项目落地工作抓好抓实
观摩检查中了解到,我省各个市的项目库里面都有超过一万亿元的项目储备,今明两年计划投资额也都在2000亿元以上。前不久举行的中博会上,我省签订5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约2万亿元,拟引资约1.7万亿元。这些,都是十分令人欣喜和振奋的好消息。
目前最迫切的,是推动合同资金转化为实际投资,促使纸上项目转化为地上项目。如何抓好这些签约项目的后续跟进,让签约成果转化为未来五年,甚至更为长久的发展动力。这是留给各级政府、项目单位的一项课题。
如何减少项目的不确定性,提高落地率呢?一方面,各地需要动脑筋、想办法、下真功夫,密切联系、真诚服务签约客商;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成签约项目尽快落户、尽快开工、尽快投产,确保这些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见成效。而对储备项目,则需要加大项目科学论证的力度。如果说项目尽管是资源性的,但用的技术路径是世界最先进的,就会具有合规性、有效性。
观摩检查中还发现了一些抓招商引资,促项目落地的好做法,值得各地借鉴。如长治成立金融办,在推进抓落实上本地化、项目化、责任化,具有推广性意义。再如吕梁,提出了日报出勤、周查在岗、月看绩效、主要领导用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还提出了领导挂帅、一线工作、挂牌督办、现场办公、限时办结、责任追究。晋城敢于出击、主动对接,更是令人称道。晋城和上海比,一个是半山腰的小个头,一个是山顶上的大个子,可晋城敢于爬上去和上海对接,而且把项目引来了。为什么?还是资源为王,因为有煤、有煤层气。"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就是这个道理。这说明,以资源换项目、换技术、换资金,还得展示出敢于登高、敢于攀高的气概。
统筹发展抓协调--
从城镇化滞后、工业化不够,工业项目畸轻畸重、第三产业乏力入手,解决三次产业不平衡问题
观摩检查中发现,个别市GDP的能耗,不仅没有按要求下降,相反增加了1到2个百分点,其背后是因为还是以高耗能资源型项目为主,缺少加工型、制造型、高科技型的项目,不能够实行一种项目的替代、能耗的替换。工业项目畸轻畸重的问题,仍然突出。
这说明,我们的转型尽管已经起步和大力推进,但转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伴随着转型综改区建设的全过程。如何解决呢?还是要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的唯一出路就是循环经济。怎么搞循环经济?第一引进高端技术,第二必须延长产业链,第三大力发展园区,项目必须进园区,不进园区不批土地,不给支持,环评都不给。只要这三条抓住了,就一定会抓好。
观摩检查中还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有些市看的项目少、项目点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按照1天观摩检查1个市的安排,11个市走下来,多的一天能看十六七个项目,少的则只有七八个。
出现这样大的差距,固然有地域广的原因,但根本还在于城镇化滞后、工业化不够,工业项目密度太小,经过的多是广漠的农村、大量的庄稼地。
相对于资源型地区,传统农业地区要走出"城镇化滞后、工业化不够"的困局,只能是先修坡、后治窝,先工业化、再城镇化。因为农民年收入不超过万元不可能进城,没有工业化的中等水平不可能接纳农民进城打工。只有实施大的招商,更多地去寻求工业化的项目、新型工业的项目,才能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继而从工业化、城镇化向"四化"推进。解决县与县的不平衡,采取鱼走鱼路,虾走虾道的办法,搞特色农业富民。总之,就是要各用其长,发挥优势。
第三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除了五台山游客接待中心、皇城相府五星级宾馆等少数亮点外,今年全省各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乏力,几乎成为通病。无论产值占比还是增长幅度,均处于相对低位,不容乐观。这与我省转型跨越发展风生水起,今年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四化"建设成效卓著,太原晋中同城化加快、上党城镇群崛起、临汾百公里经济带和晋中"108综合发展廊带"初现端倪等大好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省第三产业亟待重视和加强。
打开发展新境界--
不敢想一流,就不能创一流。无论地上还是地下,我们都有一流的资源,也理应成就一流的产业
城乡生态化全省提出一年增加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朔州是1.5个百分点,并提出"过去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是自己栽树自己乘凉"的崭新理念。观摩检查中还看到,朔州这座年轻的城市,无论楼宇、道路还是景观、绿化,都是高端的规划、精心的设计,从色调到形态都很有品位,还很有地方特色。这就是想一流、创一流的体现。
而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缺乏一流意识、一流眼光,看上去感觉达不到城市交响乐的要求,看的人很乏味,建筑的形状很单一,中规中矩、没特色,视觉冲击力不够,色调不行。还有些城市,经常可以看到闲置土地杂草丛生的情况,这说明城市管理很松散和疲沓,需要加大整治力度,分街道、分片区整治管理好、建设好,增强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山水特色、人文气息。
以一流资源论,我们地下丰富的优质煤包括煤层气,地上以五台山、应县木塔、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皇城相府等为代表的众多堪称国宝的古建筑,都应在列。那么,如何借助一流的资源成就一流的产业呢?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怎么做到两点之间是直线?就是要先做好规划,这样才不走弯路,少走弯路。所以,创一流要规划引领、规划领先。注重规划本身就是在搞科学发展,无论城市、产业还是景区、园区,都应树立规划第一的理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点的修复和开发使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成为积极保护和科学利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的先进范式,将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一同推进,显示出城市建设和民生关怀的大胸怀、大手笔、大气概,便是一个在想一流中实施一流规划、在创一流中实行一流建设的典范。
扭住翻番不放松--
农民收入翻番是核心任务,要在发展和提升"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上下工夫,抓出特色,整体推进
落实农民收入翻番,各市都有大的规划,特别是农业大市运城,许多县都不乏亮点。如夏县的人均一座大棚、2亩蔬菜,临猗有多达317个果树村,新绛农民60%的收入来自于蔬菜,万荣农民仅苹果一项实现人均收入6000多元。但需要清醒的是,即便运城苹果这样在我省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无论品种、技术还是品质,与全国先进地区比都不占优势。
"十二五"期间如何确保农民收入翻番?核心和重点无疑是"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观摩检查中,几乎每一个市都展出了各有特色的农副产品,但真正能在市场上叫得响并形成特色产业的,还基本没有。而环顾全省,我们也缺乏像河南双汇、江苏雨润那样特大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如何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呢?观摩检查组提出了针对性的希望建议:一是晋中平川地区、忻定盆地地势平坦,草肥水美,又守着大运公路和太原市这个大物流中心,应该有结构调整,发展更多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改变大片大片玉米地一眼望不到边的情况;朔州以北土地广袤,可以大力发展畜牧业,形成让牛羊将秸秆大部分吃掉甚至全部吃掉那样一种规模;运城和临汾平川地区无霜期长,土壤、水利条件得天独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选地带,只要一手抓果、一手抓菜,就一定会大有作为;长治和晋城则应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打造工业园区和产业发展区,通过城镇群、产业带承接更多的农民进城进企打工或成为产业工人。同时,还要大力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把这些地方的农民收入翻番作为突破点。
记得今年6月我省党政代表团浙沪苏考察后,一位市领导曾信心百倍地表示,我们与长三角的发展是有差距,但差距就是增长点!差距就是增长点,一语道出了信心。办法总比困难多,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