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十年:从“污染之首”到“最佳范例”
1998年,太原市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进入新世纪,太原汾河治理工程被联合国授予“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前不久,太原市又跻身“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十年时间,从“污染之首”到“最佳范例”,从灰黄满目到碧水蓝天,古城太原负重转型的脚步虽不免蹒跚,但疾驰于科学发展轨道的“锦绣龙城”美好画卷已徐徐展开。
“宁可影响一下发展速度,也要把结构拧过来”
建城2500多年的太原素有“锦绣龙城”之誉,历史上山清水秀、遗迹众多、气脉悠长,“汾河流水哗啦啦”“人说山西好风光”的唱词滋润几代中国人的心田。新中国成立后,太原被定位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心城市,众多重型企业次递入驻,太原成为全国能源供应基地。
能源重化工企业云集,加之干旱少雨、缺乏治理,使太原经济结构畸重、环境污染严重。1998年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之一,2002年全市城区二级以上天气仅45天。
当时情景,太原市民记忆犹新:小时候戏水的河渠流淌着乌黑发臭的脏水,曾引为自豪的晋祠难老泉、汾河先后干涸、断流;头顶的天空一年四季都似罩着一个巨大的黑灰色“锅盖”;每到冬季,树叶飘零后,城里的房子是灰的、街道是黑的,满大街很难找到一个穿白色衣服的行人;一冬下来,屋外窗台上的煤灰堆积几达寸厚……
太原是一个脏城!难堪的现实让太原市委、市政府如坐针毡。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痛定思痛,决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宜居城市。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说:“我们宁可影响一下速度,也要把结构拧过来!”
由“黑”向“绿”的负重转型饱含艰辛与阵痛。太原将绿色、低耗、环保等词汇深植人心,并化为施政的理念和行动的准则。
近年来,太原市设置并严格实施“绿色高压线”,对不符合科学发展和产业政策的新建项目坚决否决,对小冶炼等落后产能和设施坚决取缔,对布局不合理的污染严重企业坚决搬迁改造,对煤炭、钢铁、焦化等传统污染产业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了改造提升,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2006年到2009年,太原市先后否决332个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关停、取缔777个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设施、项目,90座9万吨以下煤矿关闭重组工作全部完成,四个主城区全面退出煤炭和黏土实心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