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还是个新词,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国家主席胡锦涛一年中两次在国际公开场合阐述对“包容性增长”的中国式理解,即中国包容世界,也希望世界包容中国,从而寻求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具有本质的区别。
在今后三十年,中国经济新的转型历程中,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钢铁工业该如何发展转向,更值得广泛关注。
钢铁工业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由积贫积弱发展为世界瞩目,产量第一,消费量第一,出口量名列前茅,同时影响着世界的生产与消费格局。
但经济规模大是否就意味着强盛?答案是不尽其然。除了提高全行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产值、提升品牌认知度及产品质量和盈利水平之外,在经历30年的改造及规模扩张之后,为适应“包容性增长”的指导要求,钢企恐怕要在练内功上下功夫,而不是在追求产能产量和规模上花心思。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调整,钢铁工业发展目标的调整也是必然,这其间包括不能过度依赖进口原燃料去支撑高产量。那么,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所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发展目标可能会落到实处,成为全行业共识。中国钢铁工业包容世界钢铁先进技术装备与企业分享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也需要世界包容中国钢铁企业的“走出去”发展,分享世界和平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
正如在今年九月份大连召开的矿石原料国际会议上,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向中国钢厂发出呼吁:希望中国钢厂考虑在澳开设钢厂。
作为中国最大的铁矿进口来源国,澳大利亚是中国主要投资地之一,其在铁矿石的现有投资及炼焦煤等其他炼钢资源方面,均应向中国在澳投资钢厂敞开大门。
同世界钢铁先进企业相比,我们的钢厂还是基本面向国内市场,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产量份额有限,走出去开设钢厂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可以说我们钢厂在面对世界市场的竞争从经验、手段和主导思想上看还是“短板”,总觉得将资源拉进国内关门生产才算放心,这难免有些农耕经济思维痕迹。
但面对国际矿山与钢铁企业咄咄逼人的挑战,只有转换思想,改变观念,顺应潮流,走出去抗风雨见世面,才能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强大自身能力。这是日本等先进国家钢铁企业所走过的路,也是我国钢厂今后必须要走的路。“走出去”战略与日本钢厂世界布局战略相比较,实施难度可能会更大。现在世界全局市场与局部市场都将存在激烈竞争,毕竟我们是后来者。但后来者也必然有其优势所在,可以借鉴前人经验,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何况与其他以世界市场为舞台的钢厂相比,中国钢厂不但有广大的本国市场做依托,有着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
这样不但可以分担经营风险,而且在享用国内经济改革成果的同时也能更近一步的接触世界最新科技成果,能更容易的做到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壮大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