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省委提出了转型跨越的发展目标。2011年4月,长治市提出在转型跨越伟大实践中重振上党雄风。“转型跨越”,无疑把长治的未来与330多万长治人的幸福联系在了一起。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再次迎来了“跨越”的新起点。
2011年开始的长治“三河一渠”治理工程,作为上党古城有史以来最为浩大的生态工程,将实现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绿色繁荣”,并将完成城市发展的一次新跨越。
填补山西的空白
带着多项“国家级”荣誉向着中国最宜居城市进发
进入新世纪,长治市委、市政府在城市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市政设施、标志性建筑等多个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多项“国家级”的荣誉。但是就整体而言,长治的城市建设速度与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及先进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城市规模、城市生态、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转型跨越上,还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2005年1月,一个新的词汇进入了中国城市建设常用词典中,“宜居城市”为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坐标与方向。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充满自豪感的长治人也开始期待“宜居”的丰富内涵。
为实现城市的跨越发展,长治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5年,主城区面积由现在的近60平方公里扩展到8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80万人左右,把长治市区打造成一座交通便利、居住宽松、三河绕城、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安全放心的中国最宜居城市。
建设中国最宜居城市首先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而一个城市的水环境则决定着城市生态的品质和形态。由“三河一渠”构成的环城水系,无意成为长治市建设中国最宜居城市的生态基础。
树立环保的楷模
38.8公里长的截污管网将彻底截断城市最大的污水源
2011年6月8日,中国建设工程招标网上发出的一则公告,吸引了国内许多工程施工和监理单位的目光。长治主城区“三河一渠”环城水系综合水系截污工程项目施工监理正式招标,这标志着长治市有史以来最大的生态环保工程正式启动。
没有环保的城市,就不会有宜居城市的良好生态,也不会有宜居城市的良好形象。长治市的城市建设要实现跨越发展,建设中国最宜居城市,绕不过“三河一渠”。
长治市区由石子河、黑水河、南护城河和东防洪渠所构成的四方型城市水道,不仅是城市排污和泄洪的通道,也是城市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和园林绿化的主要区域。主城区河道的总里程达到20公里,“三河一渠”治理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一场史无前例,事关当地生态城市建设推进和城市功能、品位提升的大战役。
“三河一渠”综合治理包括环城水系的防洪、截污、河岸生态恢复及整治、中水回用及补水等具体工程建设项目。该工程全长20公里,最大落差40米,总规划面积326万平方米,其中水面81.5万平方米,生态景观绿化面积120万平方米,可开发区域面积124.5万平方米,截污箱涵38.8公里,总投资28.85亿元。
目前,“三河一渠”河道已进入封闭施工,河道清淤和截污管网工程全面铺开,整个工程共分为8个标段。总长38.8公里的城市河道两侧的截污箱涵工程完工后,将使有着60万人口的长治市区彻底告别城市生活污水污染。
寻求生态的突破
让“三河一渠”成为展示“宜居长治”的一篇佳作
“三河一渠”综合治理的核心目标就是营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生态,为城市自然的、生态的、文化的品质提供核心支撑,并使之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活水上体现品质。切实解决好城市污水排放问题,逐步改善水质,让古城的水更清,让群众与水的距离更近。按照总体设计方案,“三河一渠”治理的截污管网采用在河道两侧修筑箱涵,并连接成网,形成独立的城市污水排放系统;通过河道清淤等工程使河道行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标准;引水工程将通过建设高河泵站和中水回用泵站,向河道提供水源保障;蓄水工程将通过设置25座橡胶坝对 “三河一渠”蓄水进行调节。通过治理,“三河一渠”将实现河道污水治理和形成景观水面,从而为河道的生态建设奠定基础。
——文化上打造品质。“三河一渠”治理既是一项自然生态景观的康复工程,也是一项城市文化的创新工程。“古色、红色、绿色、本色”是“三河一渠”治理在河道景观设计上确立的四个文化主题,在景观建设上每条河道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主题。黑水河景观集中体现的是长治悠久的历史,古色古香;石子河景观集中体现的是作为革命老区的传统,红色昂扬;南护城河景观集中体现的是上党的民风民俗,自然本色;东防洪渠景观集中体现的是长治地区青山与绿水,绿意浓浓。
——特色上突出品质。在“三河一渠”的景观建设上,不仅注重了确立景观主题,更注重通过一个个景区文化节点来体现不同的文化主题。景观每条河道都由若干景区节点构成,这些节点不仅要体现不同的文化主题,更要形成“一区一品”的景观特色。而“三河一渠”景观特色集中体现在了城市河道的五个景观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