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太原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太原分站 >> 本地资讯 >> 发改委为何总是两头不落好

发改委为何总是两头不落好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豫言 2011年08月18日 09:58:54 打印

  在油价的问题上,一次又一次,国家发改委成了众矢之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新机制推出两年半以来,外界对油价调整的质疑从未停歇,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集中爆发一下,其矛头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两点:涨快跌慢和涨多跌少。

  在新近的质疑声中,有一个事实被反复引用:中石化香港分公司自5月以来已经四次下调油价;反观内地,成品油价格在2月和4月先后两次上调后,已经有4个多月未做调整。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声称,目前国内暂时没有达到下调成品油价格的边界条件。

  发改委这一解释无可指摘。内地与香港在成品油定价机制上的差异,造就了两地油价调整频率的不同,绝对不可同日而语。香港的油价完全市场化,随行就市,而内地油价则实行有条件地与国际油价接轨,其调整必须满足“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这一硬性规定。

  其实,历次油价调整中,发改委均对公众情绪有所顾及,且充分考虑到了老百姓的承受力。只是,无论发改委如何解释,无论这些解释如何貌似正确,公众依然不领情,也无法被说服。

  同样对发改委不满意的,还有中石油与中石化。中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日前表示,国内成品油定价由国家发改委确定。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是希望推进成品油定价的市场化改革的。成品油市场化改革是一种潮流,必须要走的。

  傅成玉所言不虚。实际上,在成品油定价新机制的执行问题上,“两桶油”似乎更有理由“控诉”。在历次油价调整中,多次出现了油价调整条件符合但不予调整的情况,即,应该上调的时候不及时上调,且人为压低上涨幅度,两大石油巨头为此蒙受了损失。

  这就是国家发改委面临的尴尬局面——两头不讨好,既无法说服公众,亦难以令“两桶油”满意。发改委为何落到如此境地?究其根源,则在于发改委牢牢把持着成品油定价权,调不调它说了算,怎么调也是它说了算。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两种身份的叠加令其背负骂名。

  发改委摆脱骂名、置身事外的唯一选择,便是剥离其定价权,让市场决定成品油的价格,仅保留其监管之责。只不过,油价的市场化又何其难也。油价改革的最终方向肯定是完全市场化,但在石油垄断未破除、石油市场两家独大的前提下,成品油定价权的下放无论如何都必须慎之又慎。

  与油价市场化这一长远目标相比,调整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似乎来得更为紧迫。不过,只此一条,落实起来也很难,如果22个工作日的调价时间缩短,且4%油价变化幅度减少,那么国际油价的变化将更为频繁地传导到国内,不涨则已,一旦大涨,恐怕仍会招致骂声一片。

  要说造成这种尴尬处境的真正原因,恐怕是作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推动者,发改委的步子落后于市场需要和期待。当然,发改委并非无所作为。从今年8月1日起,国内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月1日调整一次,航空煤油价格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得到推进。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须知,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方面,我们不能总是小步,还要快跑。

上一篇: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启幕

下一篇:螺纹钢:国外拉锯 国内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