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即将收幕,"十二五"开局在即。全省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大会,今日将在省城太原隆重拉开大幕。与此同时,全省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成果展正在举行。
"民企兴则全局兴""民企转则全局转""民企活则全局活"。毫无疑问,实现我省"十二五"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民间资本加快跟进,加速民营经济发展,使民间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此,本报以"全省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大会"为契机,今日起推出相关报道,以期为我省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擂鼓助威、添柴加薪。
日前,一份我省关于《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调研报告新鲜出炉。据了解,这是根据省委常委会的调研安排及分工,由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政文同志主持,从省委统战部、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工商联、省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课题组,深入全省11市进行实地调研,并征求多方意见后最终形成的调研成果。"民企兴则全局兴","民企转则全局转""民企活则全局活"。在我省提出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时期,调研课题组在报告中提出了"民间投资支撑翻番"的目标,并提出建立"四大服务平台"、"四大支持工程"和开辟一条"特别通道"的具体支持民资投资的办法。
上万亿元的民资"金饽饽"
近年来,我省的民间资本投资有了长足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支撑起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
据统计,我省的非国有经济增加值从2005年的212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565亿元,年均递增13.9%,多年来非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全省非公税收也由2005年的293.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809.7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42.9%增长到56.8%,一些县市民营经济税收甚至超过当地税收的80%。
据省银监局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存款余额为17805亿元,贷款余额为8923亿元,存贷差8882亿元。这"表明我省大量的储蓄资金还没有运用到支持本地的投资发展中,在促进储蓄资金向产业投资转化上尚存在着较大空间。"
此外,报告还指出"近几年,我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煤炭资源整合,部分民间资本退出。据估算,这类资金大约在2000亿元左右。"
"把山西的民资留在自己家"
可是,近年来,山西民间投资规模和增幅在中部六省中均排末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一直在10个百分点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目前在内蒙古的投资达1000亿元,在天津的投资达1200亿元,在湖北的投资达1000亿元,在河南的投资达800亿元。而上述省份来晋投资的项目并不多,规模也不大,只有200-500亿元。可以看出,山西处于严重"投资逆差"状态。与周边省市特别是内蒙古、陕西等资源型省区相比,民间投资长期处于"净流出"状态。
实现我省"十二五"时期GDP总量翻番的目标,按目前我省民间投资55%左右的占比计算,"十二五"时期我省民间投资总量至少要达到2.5万亿元,力争达到2.8-3.0万亿元。
为此,调研组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把山西的民资留在自己家。"李政文部长在一次会议上讲道,"我们的家乡要我们爱。"
一揽子措施支持民资发展
要留住民资,报告经过调查研究,还提出了一揽子支持措施。其中包括,建立"四大服务平台"、"四大支持工程"和开辟一条"特别通道"。
所谓的"四大服务平台"包括,投资信息发布平台、项目审批督办平台、领导包项服务平台和手续全程代理平台。四大平台的建立要继续清理审批事项,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受理、集中审批。对额度较大的投资项目实行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建立直通车办事机制,确保投资者正常的利益诉求都能得到高效解决。
四大支持工程,包括金融支持、人才支持、土地支持和环境容量支持。报告建议未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各级财政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和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融资。
人才方面,报告建议对于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技术人才要纳入当地政府高级技工津贴范围。政府在每年的新增土地利用指标中,单独"切出"一部分指标,用于民营企业项目的建设。每年拿出与民营经济占当地经济份额相当的可用环境容量,用于民营企业投资项目。
报告还建议在金融服务领域为民间资金开辟一条特别通道。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允许民间资本设立多形式投资基金。为民间资金提供"集成出口",由省政府金融管理机构负责,建立"山西省民间投资服务中心",吸引省内大型投融资机构、政府投融资平台、政府背景的投资公司等投资机构进驻,面向我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建设项目、转型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发行信托产品、债券产品或转让股权,向民间资本募集资金,为分散状态的民间资金提供大规模投资的集成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