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太原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太原分站 >> 本地资讯 >> 四企业静待保障房债券融资破闸

四企业静待保障房债券融资破闸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豫言 2011年07月29日 08:01:31 打印

导读: 在开发商股权债券融资基本处于“大门紧闭”的背景下,保障房债券融资极有可能成为其中留下的一条缝隙。

  在开发商股权债券融资基本处于“大门紧闭”的背景下,保障房债券融资极有可能成为其中留下的一条缝隙。

  尽管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尚未公布“这道口子”怎么开,但具备资质的多家开发商已早早做好准备。不完全统计显示,栖霞建设、首开股份、信达地产以及保利地产等多家国字号开发商都宣布了各自的中期票据发行计划,只待实施细则出台。

  被关闭了多时的开发商融资能否破例开禁,全在此一举。

  四企业计划融资120亿

  7月26日,保利地产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公司发行中期票据的议案。由于参会股东人数不多,会议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便结束。在场股东全票通过。

  保利地产此番计划发行不超过40亿元的银行间中期票据,募集资金投向旗下的保障房建设以及其他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

  这份议案,是保利地产为再融资所做的又一次尝试。自从中央收紧上市公司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上的再融资以来,该公司的定向增发计划已经搁置了近两年时间。此番再提融资方案,则是公司在保障房建设方面所作的铺垫。

  在此之前,已有三家公司也宣布了类似的中票发行计划。包括首开股份43亿、信达地产20亿、栖霞建设17亿。连同保利地产,四家公司总计发行额达120亿元。

  无一例外,四家公司都在议案中宣布,融资所得会用于保障房项目建设。

  资料显示,上述四家公司都已经积极参与了各地的保障房建设。保利地产在全国范围内有三个保障房项目处于正在建设开发中,面积超过63万平方米。包括上海嘉定的云翔经济适用房项目,北京沙河经济适用房项目以及广州荔湾区配建保障性项目,预计全年公司参与保障房项目会增加至5个以上。

  而首开股份作为北京国企中的龙头公司,曾大量涉足保障房建设,开发项目包括北京回龙观、通惠家园在内的大型经济适用房项目,累计竣工超过800万平方米。目前首开在北京地区在建和拟建的保障性住房包括北京朝阳常营、小屯馨城、大兴康庄、顺义英各庄等项目,建筑规模超过120万平方米,预计2014年前开发完毕。

  另外栖霞建设是南京市的保障房建设龙头,已经获得“迈燕地区”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及约107万平方米的保障房建设任务。信达地产也于6月底公布,在长春摘得地块的规划用地面积15万平方米,地块中有部分将配建“廉租住房”。

  仍待细则公布

  关于保障房建设融资开闸的问题,业内讨论已久。日前,发改委下发《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及企业可申请发行企业债筹措保障房建设资金,募集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这一通知成为开发商相信保障房融资会放开的主要依据。

  中金公司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沪深两市约有18家公司涉保障房。这意味着,希冀通过保障房这一概念实现债券融资的企业,可能不止上述几家。但最终能否获批,目前尚无定论。

  据悉,地产公司发行中票支持保障房建设的计划,依然有待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最终确定。而截至目前,还没有消息显示哪家公司获得了该协会的注册通知书。

  “其实细则怎么出来,口子怎么开,我们都还不是特别清楚。跟银行间协会沟通下来,思路都不怎么清晰。”一位业内人士称。

  事实上,现有的规定显示,即使用于保障房建设的债券融资,也存在诸多条件限制,其中一条便是“国有企业”。这意味着,尽管很多地产公司都参与了保障房建设,但并非都能在融资上获得“绿灯”。

  因此,上述四家宣布了中票发行计划的公司,无疑都是在硬件上具备资质的企业。其中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在谈及发行的障碍时称:“一是注册能否获批即细则怎么落地的问题:另外就是市场能否接受的问题,相信很多机构还是会有低风险、低利率投资的配置的。”

  事实上,诸多迹象已经显示出国家对保障房建设方面的资金倾斜。例如央行发布的上半年信贷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房地产开发贷款累计新增209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3.7%,比一季度末回落3.8个百分点,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累计新增908亿元,比年初增长54.8%,高出同期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48.3个百分点。

  光大证券最新发布的房地产行业动态报告称,保障房融资进一步放开,相关债券融资已扩大至整个行业。

  中金公司则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判断:“为了支持保障房建设,参与保障房项目的建筑企业和房地产公司将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在大片低价拿地、加快商品房周转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上一篇:中钢协:7月中旬粗钢日产量旬环比微降0.2%

下一篇:外汇局:外汇储备增长并非通胀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