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在对Q E3反复掂量,赞成和反对的态度都十分明确,这将使美联储的抉择十分艰难,也将使9月议息例会的时间扩展到两天。
货币投放真能拉动经济增长?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国家已掉进流动性陷阱,那无论怎样放松货币,都将无济于事。而美国很像。
流动性陷阱最好的例证就是日本。1990年“泡沫”破灭之后,连续20年大规模投放货币,结果经济依然维系“0”增长,CPI保持-1%到+1%波动,即所谓“通缩”状态。
为什么?我们说货币政策是根“软绳子”,抑制“内部需求过旺”十分有效,只要紧缩货币就可以实现,但要想用它推动经济增长,那有时是不可能的。因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是被动性政策、服务性政策,实体企业或社会个人不愿意借钱,货币再多、贷款再多、利率再低,也贷不出去。
所以,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关键要看一个国家的“主动性内部需求”是否存在,是否足够充分。注意:一定是“主动”而非“被动性内需”。如果是,全社会确实大量需要贷款,那宽松货币没问题,经济很快就会被推升;如果否,全社会贷款需求很低,那宽松货币对推动经济几乎无效。
日本之所以20年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关键是没有强大的主动性内部需求。1985年“广场会议”之后,日元开始大幅升值,日本在“雁型战略”的作用下,开始了大规模通过中低端产业转移为先导的对外投资。到了1990年,日本真正变成了“泡沫经济体”,这还不仅仅指楼市、股市“泡沫”,更重要的是“产业空心化”。
日本本土生产的产品确实高端,但不仅摆脱不了国际市场竞争,反而越发激烈,竞争对手更加强大。同时,高端商品生产大大降低了产量,加之日本企业裁员艰难,这使得日本企业的成本大大提高,利润微薄。迄今也找不到一个足以引领日本经济走出低谷的“支柱产业”。为挽救经济,日本把“凯尔斯主义”用到了极致。大规模的政府开支使日本政府债务负担从1990年的90%,扩张到了现在的200%以上。但由于主动性需求无法接续,经济持续低迷。
今天的美国十分类似当年的日本。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的产业同样大规模转移,国内经济结构转向消费和服务。目前,美国虽有足够的科技力量,但谁愿意投资把它转化为生产力?实业生产是十分艰难的事情,靠金融、靠让别人“代工”就可发大财的美国人还有谁愿意在本土从事实业生产?这很麻烦。
8月31日看到的数据表明,美国本月的制造业效益大幅下滑,消费者信心跌至2008年11月以来最低谷。这说明,美国经济的内部需求十分堪忧,而就算美联储给出Q E3,也无力挽回美国经济。因为,美国经济已经落入流动性陷阱。
能够挽救美国经济的是“无可撼动美元优势”。如果美国真想以“美元优势”挽救经济,那势必经历短时阵痛———债务违约和由此引发的债务重组。如果美国经济长期一蹶不振,而不能支撑其不断扩张的债务,那这一天就不会太远了。
不过必须申明:美国经济尽管已落入流动性陷阱,但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并未受到破坏。只要债务重组完成,甩掉了旧债包袱,又可大举借入新债,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就将得以延续,经济增长立即又可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