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太原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太原分站 >> 本地资讯 >> 中国“争夺欧洲”说站不住脚

中国“争夺欧洲”说站不住脚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豫言 2011年10月10日 10:36:35 打印

导读: 报告指出,中国正在“购买”欧洲,从购买欧洲国家债券、投资欧洲企业到涉足欧洲日益开放的公共采购市场;而正在遭受债务危机困扰的欧洲,也日益向中国敞开投资大门。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近日发布了一份有关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状况的报告,标题十分醒目——《争夺欧洲》。报告指出,中国正在“购买”欧洲,从购买欧洲国家债券、投资欧洲企业到涉足欧洲日益开放的公共采购市场;而正在遭受债务危机困扰的欧洲,也日益向中国敞开投资大门。

  中国是否真的在“争夺”并“购买”欧洲?中国企业的投资给欧洲带来了什么?中国企业从中又获得哪些经验和教训呢?对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企业家和专业人士。

  开启中欧投资贸易的“双车道”

  据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孟繁壮介绍,1980年,瑞士迅达集团同中方建立合资企业,这是改革开放之后首批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而那时,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几乎为零。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欧之间的投资和贸易已经从曾经的“单车道”变为“双车道”。5年前,中国在欧直接投资约为13亿美元;而今年就已经有3起中国企业收购欧洲企业的案例,每一起收购案的金额均超过了13亿美元。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达688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为东道国提供约78万个就业岗位,在当地纳税达117亿美元。2010年,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达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占中国当年海外投资总额的10%。

  欧洲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软肋”,但现在中国投资却呈现“井喷”状态。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报告说,中国在欧洲投资和贸易总额的30%集中在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南欧国家,中欧和东欧占10%。

  欧洲智库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总裁梅林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来中国在欧洲投资迅猛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中国企业自身实力增强,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中国政府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二是欧洲正在遭受债务危机,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使得投资成本下降,同时这些国家也更加渴望外资的到来;三是中欧双方合作基础很好,具备深化合作的条件。

  中国投资鼓舞欧洲债券市场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中国多次购买欧洲国家债券,极大地鼓舞了当时低迷的欧洲债券市场。

  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公室及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大使何亚非日前在参加一个有关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论坛时表示:“中国企业到欧洲,带来的不仅仅是投资,更多的是对欧洲经济和一体化的信心与支持。”

  欧洲商会国际关系部主任范德欧文告诉本报记者,对于“走出去”,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欧洲企业都怀着同样的心情,既有兴奋也有不安。欧洲企业在中国赚钱,中国企业也可以到欧洲赚钱,关键在于实现真正“对话”,通过沟通建立互信。

  塞浦路斯贸易推广局总裁索提瑞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中塞建交40周年。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塞浦路斯有着欧盟最低的企业税率(10%),是中国企业进军欧洲市场的理想门户。中国到塞浦路斯投资,是对塞浦路斯和欧洲信心的体现。

  贸易保护主义于人于己都不利

  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有失败案例。有的中国企业直接“买下”欧洲企业,但“买下”不等于国际化,着眼于能力提升才能为以后“深耕”欧洲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开拓欧洲市场,建立国际品牌,以及获得先进的管理人才和经验。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比如建立海外企业内部的沟通和互信,贯彻管理理念,稳定生产和市场,以及保持管理层相对稳定。”瑞中经济协会日内瓦主席何塞夫认为。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报告也认为,不应该指责中国利用“机会”扩大在欧洲的经济影响力,欧洲也不能诉诸贸易保护主义。相反,欧盟各成员国为了共同利益应加强合作,为欧洲与中国企业间的竞争创造一个有序完善的环境。

  记者在采访时得知,目前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欧方在向中方发放签证和劳工许可方面设置障碍。不少中国企业家认为,这是欧洲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

  浙江一家从事啤酒商标生产的民营包装企业今年接手了3家欧洲企业,分别在比利时、波兰和法国。该厂家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收购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尤其在劳工方面。这位负责人建议,对于类似问题,中资企业可以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一定要争取在当地法律框架下解决。

  梅林德也告诉记者,欧洲现在确实对中国的投资不无疑虑,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都难以得到发展,必须学会共享世界发展的成果。

上一篇:警惕美国打压人民币“步步升级”

下一篇:经济学家解读:美国人为什么要“占领华尔街”